胡錦濤主席在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上指出:“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減少森林損毀、增加森林資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在關于區域林業發展和合作的建議中,胡錦濤主席進一步提出:“增加森林碳吸收,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區域和全球生態安全。”這些精辟論斷高度概括了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森林碳匯功能的高度重視,既為亞太地區開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指明了方向,也對國內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學習貫徹胡錦濤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必須深刻認識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全面提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維護生態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全面提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必須充分認識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
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護著地球碳平衡和人類生存。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稱,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1.15萬億噸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森林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于全球每年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1/3,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上發揮著主導作用。同時,人類大規模地毀林開荒又增加了碳排放,干擾了地球碳平衡。歷史上,全球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由于人口增加、農田擴張、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導致全球森林覆蓋率降到了目前的30%左右,由此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同期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左右,森林損毀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必須減少森林損毀,切實增加森林資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