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企業都應是市場秩序的參與者與維護者。若市場的正常運行總是被擾亂,行業內的每一家企業都將是惡果的承擔者。中國的壓榨企業,特別是民營壓榨企業今后將“向右走”還是“向左走”,這將取決于政策的制定者。“一碗水端平”現已成為民營油廠恢復其原有競爭力的最低要求。
經歷了2004年和2008年的行業困境之后,油脂壓榨企業今年再次感受到了行業冬天的刺骨寒。與前兩次的行業大蕭條不同,今年行業的全面虧損始于行政干預的有形之手。近日,證券時報記者走訪了多家民營壓榨企業,切身感受了他們在寒冬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2004年和2008年油脂價格的大幅波動,使大量不具備風險管控能力的內資企業淪為外資巨頭的囊中之物。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天平則早早地偏向了國有油脂壓榨企業一邊。
“過剩仍擴產,通脹亦限價”,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國有油脂壓榨企業仍大肆擴產;在限價政策下,國有油脂壓榨企業可以享受來自低價定向銷售的補償,但由此產生的危害整個產業鏈的惡果,卻要身處其中的每一家油脂壓榨企業來承擔。
2009年,占比達37%的民營油脂廠,至今只剩下不足20%.“這種局面如果繼續下去,油脂行業恐怕又將面臨一次大規模的洗牌。”東凌糧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對記者說。
憑借著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2004年和2008年,東凌糧油均通過有效的套期保值風險管理實現了盈利,但在2011年看著“限價”后失去市場彈性的一條價格水平線,公司同樣苦不堪言。此時,特殊歷史背景下催生的大豆融資商投機炒作,再次給困境中的壓榨企業增加了新的難題。
國企無視產能過剩盲目擴張
產能過剩已成為多年來困擾油脂壓榨行業的難題。然而,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國有油脂壓榨企業卻一再呈現出擴產擴建的紅火景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