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節臨近,蔬菜的價格節節攀高。記者調查發現,一斤茼蒿從農民的蔬菜大棚出來時價格只有五毛錢,經過層層加價,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翻到四元三毛八分。
新民市大民屯鎮是沈陽的蔬菜生產基地,沈陽市區五成以上的蔬菜產自這里。正在大民屯鎮佟家房子村大棚內摘菜的村民李學東告訴記者,他家種的主要是茼蒿和菠菜,銷售方式是直接賣給蔬菜收購商。僅以茼蒿為例,每斤賣價是五毛錢。而蔬菜收購商王民從這里收到菜后,加上運費、人工等成本,運到沈陽十二線蔬菜批發市場,將以每斤1.5元的價格賣給市場里的蔬菜批發商。蔬菜批發商再加價賣給零售商。而這兩道環節每賣一斤茼蒿,利潤僅為一毛錢。而在超市,一斤茼蒿的零售價則變成了四元三毛八分。
原來高價的秘密就來自于超市這個最后一個環節。每斤茼蒿進入超市后,除了要繳13%的增值稅外,還包含了蔬菜損耗、進場費、店慶費、人工費等各種費用,這些都要體現在蔬菜價格中。
業內人士認為:“要真正降低蔬菜的終端價格,最終還是要縮減流通環節,真正實現“農超對接”。但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農超對接,效果并不明顯,因為超市仍然會收各種費用,導致農超對接后,蔬菜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之彤)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