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上海12月2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交通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和輿情研究實驗室在“2011中國公共衛生傳播論壇”上發布了關于2011年中國食品安全、環境、醫療業輿情三項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就此展開熱烈研討。
《2011中國環境輿情報告》對2009至2011三年以來影響較大的100起環境輿情熱點事件進行統計分析,并重點研究了2011年環境輿情事件的特點及環境輿情高發原因,并結合國外經驗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報告指出,2011年環境污染事件驟增,工業污染類輿情居首,因環境污染引起的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2011年達到高點。推薦閱讀溫州動車事故調查情況公布 劉志軍張曙光負主要責任 央企利潤同比增速大降 國內天然氣銷售價格有望走高 我國將制定綱要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人社部:24省最低工資平均增22% 組圖:網友曬最坑爹旅游紀念品 [股神爭霸] 漲停王浮出水面花榮:20年后獲得財富只有一條路
報告首先指出,縱觀2009年至2011年環境污染輿情,2011年環境污染事件驟增,其中,不乏一些影響較大的事件,諸如大連px項目、康菲石油漏油事件、南京梧桐樹、臺州血鉛事件等都曾一度引發社會輿論熱議,甚至局部地區的社會不穩定。從時間上來看,過三成環境輿情事件積聚于2011年第四季度。從地域上看,近三年的主要環境輿情事件所涉地區包括江蘇、河南、浙江等24個省級行政區和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其中,江浙兩省為環境污染輿情事件高發地,中部地區以河南為集中爆發區。針對涉事主體的應對不足,報告首先指出企業在應對方面的幾點不足:不少企業應對不積極,或任其發展,或推脫責任,企業對抗行為時有發生。部分“大”企業態度強勢傲慢,反應遲緩,排污屢禁不止。具體表現為:反應遲緩,拖延應對;治污整頓流于表面,污染問題屢治不止;態度強勢,無視地方環保管理部門。在相關政府部門應對方面,報告提出如下不足之處:事前疏于監管,研判不足;事件經媒體曝光后,政府常常“被作為”。當地政府部門推諉塞責、為問題企業“背書”的行為大量存在。政府溝通能力、信息公開仍待提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