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茅臺專賣店,國品黔茶在上海開業
“整合行業資源,營銷多彩貴州,他首開茶酒聯姻先河,把微笑曲線的經濟學理念植入黔茶產業,讓黔茶真正微笑起來。”這是首屆貴州茶業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組委會寫給貴州國品黔茶公司總經理汪健的頒獎詞。作為一個棄政從商的實踐者,汪健從做貿易起家,再到茶酒聯姻,創新營銷渠道為黔茶出山構建了一條高速公路。
汪健的奮進歷程,正好是貴州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次轉身
一本《山坳上的中國》,改變了成百上千人的選擇和命運。
貴州人汪健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紀90年代,身為貴州一個中學校長的他,在讀了《山坳上的中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懷著一種對家鄉發展的憂患意識,乘改革春風,1993年,汪健棄政從商,辭掉中學校長職位,下海經商。
“意味著主動放棄了金飯碗。”汪健調侃,那還是一個帶保險的金飯碗。對于普通人來說,放棄中學校長的職位,是需要勇氣的。
汪健下海最先做的,是畢節的竹蓀生意,那時候,作為貴州三寶之一的織金竹蓀,在港澳和東南亞等國家的市場上享有盛名,頗受歡迎。
時至今日,汪健對那段日子還感慨不已。
喜的是生意很好做,短時間內就賺得了第一桶金。
遺憾的是,沒有做大做強,大把的機會被白白浪費了。
汪健分析說,那時候,竹蓀的貿易都是個體戶在代理,沒有形成公司和組織,散、小、亂的市場體系,無法壯大整個市場。
“誰也舍不得手上的利益。”汪健說,沒有形成公司的統一和推動,最終行業沒有做大。
這也是當時貴州非公經濟的縮影。汪健說,雖然不少人下海經商,但封閉的環境和當時政府引導不得力,還是錯失了發展的春天。
這樣一直到了1999年,看著竹蓀產業無法形成突破,汪健再次轉身。
這次他選擇的是白酒貿易。
“1999年,隨著山東白酒版塊威風不再,我比較看好西南白酒版塊的崛起,特別是貴州的醬香型白酒。”汪健出手就選擇了貴州最大的酒品牌茅臺酒經銷。
從每瓶2元的利潤做起,汪健逐漸發展壯大,成了茅臺集團系列酒的全國運營商。
在多年的打拼中,汪健發現,茅臺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除了國酒的品牌之外,還在于以經銷商為導向,保證代理商能賺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