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的漲跌深受老百姓的關注。資料片
本報記者孟敏
對家住省城長盛小區的李福美來說,趕早市買白菜是抗通脹的唯一方式。這個完全不懂cpi的年過六旬的家庭主婦,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錢毛了”。
18日早上7時許,李福美像往常一樣,去老東門的早市買菜。她先轉了一圈,對今天的菜價心中有了個數:黃瓜3.0元/斤,豆腐1.8元/斤,青蘿卜0.5元/斤,西紅柿1.5元/斤……“這里西紅柿便宜,小區的菜攤上賣2.8元/斤。”說著她就挑了幾個西紅柿。
其實,李福美家吃的最多的是大白菜。早市上的白菜一塊錢能買三四斤,正好一棵大個兒的白菜。
應對通脹,像她家這種狀況的,大多數念的是一本“省”經。“像西葫這樣的菜等超市特價時買上一個,讓老伴兒嘗嘗鮮;“一桶油漲了十幾元,省著用能吃上半年。”李福美說,曾經10元/袋的面粉,現在超市搞特價還得15塊多一袋,一元賣4個的饅頭減到了3個,她干脆自己來蒸。
“今年五一后,豬肉漲到了22元/斤,肋排漲到了28元/斤。”李福美的老伴兒愛吃肉,白菜燉粉條兒時,她就放上兩個八角,煮出來的味兒就跟放了肉似的。
李福美患了高血壓和糖尿病。她聽來一個偏方,每天早上用15粒花生米、15粒黑豆、15粒黃豆、15粒枸杞、2個核桃,加一個熟雞蛋混在一起煮熟了吃,說能治療糖尿病。“現在花生米7.5元/斤,雞蛋4.3元/斤,核桃也從八九元一斤漲到了13元”。
“我們這么大歲數了,除了吃飯和治病,基本花不了什么錢。”李福美好幾年沒給自己買新衣服了,從上到下一身舊行頭:上衣是以前孩子給買的,褲子是撿了女兒的,鞋子是孫女的舊鞋,里面的棉襖則是幾年前為了參加長跑隊做的。
現在,李福美最大的心愿是養好身體。近兩年她每天都得吃藥。一盒60粒的蜂膠一個月得吃三盒;40元一盒的“百草養胰”每月吃兩盒,要花近300元,加上些軟化血管、治療高血壓的藥,每月光藥錢就得用去400元左右。
而她每月養老金200元,低保金400元。“還有老伴兒1000多元的養老金。”李福美很感念居委會給她申請了低保,上個月她還領了400元的取暖補貼,這個月她還領了88元的物價上漲補貼。
不過進入11、12月之后,李福美明顯感覺到雞蛋的價格便宜了,一斤降了一塊多錢。“一斤豬肉也降了五六毛,我再買豬肉就感覺松快些了。”李福美說,肉、菜、蛋加起來,一個月就能省下幾十塊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