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時評:
記者龐曉茗
據《廣州日報》報道,江西南昌縣公安局19日公布了一起涉嫌加工銷售“地溝油”的案件,其中有1600噸“地溝油”流向了東莞,并在精加工后貼有“好日子”、“福來香”等未注冊的商標銷往惠州、中山、佛山等地的糧油市場。
地溝油或者冒牌花生油等食用油問題,其實是個老問題。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不過,筆者以為,除了監管,提高檢測技術以外,政府部門應該制定政策,通過市場調節,發展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的產業鏈,減少監管成本。
在監管方面,地溝油屬于典型的多頭管理問題,涉及質監、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如果能建立良好的問責機制,質監部門在源頭嚴管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工商部門在流通環節加強日常監管,衛生部門在消費環節上嚴格把關,地溝油等問題食用油,就不會大規模流入市場。問責監管機制是治理地溝油的基礎所在,但卻不是全部。餐館、食堂使用地溝油,是因為其成本低廉,能獲取更多利潤。有這個牟利沖動,就難保企業不鋌而走險。
實際上,地溝油并非只有食用的好處。地溝油本名餐廚廢棄油脂,經過酯化、蒸餾,一噸地溝油可被提煉成約0.9噸生物柴油。據媒體報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廢舊油脂已被廣泛用于生物柴油開發,成為替代傳統柴油的新能源。
現在的關鍵是,目前國內缺乏激勵效應,相關標準、法規還存在空白地帶。餐飲業回收餐廚廢棄物,不僅沒獎勵,還要自己支付一定費用,回收沒有動力,廢棄物當然容易流向制作地溝油的渠道。這還導致制作生物柴油的原料不足,相關生產企業產能閑置;另一方面,我國尚沒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柴油標準,大加油站不敢使用生物柴油,企業銷售困難,也使生物柴油產業鏈難以發展。
要改變現狀,政府必須介入,利用政策激勵來鼓勵市場開發這一產業。比如政府部門可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強制性擴大生物柴油的使用范圍。一旦地溝油有了合理的回收、提煉、開發途徑,流向餐桌的食用油必然減少,這將是市民身體健康之萬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