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隆的咚,一畝稻草賣出比一畝稻米還金貴的價錢!”12月15日下午,馬塘鎮尊三村老農陳建明一算賬,嚇自己一跳:家里6畝水田的稻草,今年搓繩搓出了7000多塊的收入!
村口馬路上,裝滿草繩的三輛大卡車正緩緩駛出。寒風中,七八個農民反復數著剛剛到手的鈔票,個個樂得合不攏嘴。陳建明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筆賬:今年種了6畝水稻,平均畝產稻谷1200斤,除去化肥、農藥、水電費等各種成本,每畝的實際收益大概在800元左右,而他把脫粒后的稻草加工成各種規格的草繩、草簾等草制品出售,平均每畝賣出1000多。
“他家賣的價錢還不是最高的。要是早聽我的話,改搓6毫米規格的草繩,價格差不多翻倍,一捆能賣到28塊呢!”村民徐錦彪在一旁插話說。
草繩賣出稻米價,往日點火成灰的廢稻草成了“金疙瘩”,帶動如東稻農紛紛加入“搓繩”隊伍。馬塘鎮黨委書記繆雪明告訴記者,該鎮年種植水稻近10萬畝,平均畝產稻草1000斤左右。目前,全鎮有8成以上的農戶從事草制品加工業,不僅使廢棄稻草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8%,還帶動農戶增收8500多萬元。
一根曾令農民煩心、政府鬧心的廢稻草,如何搖身變成人人爭搶的“香餑餑”?
幾年前初冬的一天,馬塘鎮農業經紀人管小飛偶然發現宜興有人在網上求購包裝陶瓷用草繩,精明的他敏銳地嗅到了一個新的商機:一方面,秋收后農村滿地廢棄稻草無出路,政府“禁燒”卻禁而不止成為公害;另一方面,基建、運輸、包裝、裝飾等行當對草制品需求量快速上漲。一個稻草再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南通福民草制品專業合作社在管小飛的張羅下成立。
管小飛告訴記者,短短幾年時間,合作社成員就由最初的不到50戶發展到眼下的近500戶,更多的農戶也從開始賣稻草轉向賣草繩、草簾、草包等草制品。“現在合作社旗下擁有6家成員單位和近20個收購點,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今年行情好,銷售額可望突破4000萬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