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庫里“打尖兒”的天鵝。
何遙攝
撒下玉米粒,自有鳥來食。
楊小峰攝
本報記者王海燕
數九天,寒氣逼人。昨天一早,密云縣不老屯鎮黃土坎村民柳得軍,拎著滿滿一袋子黃燦燦的玉米粒出門了。
這是去哪兒?“南邊,水庫,給天鵝撒點兒食。”52歲的柳得軍話不多,徑直往村外走。村南1公里,就是密云水庫。
水庫沿岸,大片水面已經上凍。冷硬的北風,從空曠的湖面席卷而來,凍得人臉通紅。柳得軍緊裹棉衣,走到靠近冰面的荒草地,敞開糧袋子,東一把,西一把,把玉米棒粒兒均勻地撒到草地里。“早晚沒人的時候,天鵝、野鴨、灰鶴就成群結隊地上岸找食,這些棒粒兒,明早再來,準一干二凈!”
柳得軍是黃土坎村水庫巡邏隊的一員。眼下,正是鳥兒秋冬遷徙的季節,包括天鵝在內的大量南飛候鳥在密云水庫落腳、“打尖兒”,四五十號村民自發組成巡邏隊,每天沿水庫岸邊巡視,發現有受傷的鳥兒,及時向林業部門報告。怕水面結冰,鳥兒找不到充足的食物,柳得軍等三五位村民還定點給鳥兒撒食。
給鳥兒送完“口糧”,柳得軍就開始了每天例行的巡視。他脖子上掛著一副望遠鏡。透過望遠鏡,可以看到距離岸邊大約200米,一片沒有結冰的水域,10多只天鵝,80多只赤麻鴨在水中覓食、嬉戲。
“這個時候,大部隊已經飛走啦。10月份鳥兒最多,天鵝、野鴨、灰雁、白鷺、灰鶴,30來種,每天好幾千只打這兒過,一片片的,鋪天蓋地。”聊起水庫邊的鳥兒,柳得軍一下子來了興致,“這么多鳥兒,每年都有生病掉隊飛不動的,我們發現了就趕緊跟野生動物救護部門聯系。”
前不久,柳得軍和村民周俊芹在一次巡邏中,發現一只病怏怏的灰鶴。“趴在草地上,光撲騰翅膀,飛不起來”。走近一看,身上沒傷,但羽毛上沾著很多濕漉漉的糞便,“估計是拉稀了,體力跟不上。”柳得軍當即給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打電話,無奈救護車當天過不來,兩人一合計,柳得軍就先把灰鶴抱回了家。“我養過幾年雞,給雞咋治拉稀我就咋給它治,灌下去半片藥,又喂了點清水和玉米棒粒,當天晚上,那只大鳥就緩過勁兒來了。”第二天,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車開到了家門口,接收灰鶴的工作人員,給柳得軍開了一張野生動物救護接收憑單,柳得軍當寶貝似的,鑲在了家里的相框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