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湖南媒體人)
部分乳制品從下月1日起開始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2元。(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24版)
歲末年尾,即便漲幅不大,乳企抱團漲價的消息也來得太突然。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漲價,公眾早已不陌生甚至已“逆來順受”,不過乳制品的漲價依舊令人如鯁在喉。一方面,沒有預兆、消費者幾乎無法用腳投票的抱團漲價總是令人不爽;另一方面,讓消費者愁腸百結的是,雖然歷經數年的輿情鞭撻,我國的乳企發展依舊走在“低標準、事故頻發”的路上,它更應用降價而不是漲價來獲取市場的認同。
正因為如此,驟然而來的乳企漲價不能不令公眾疑竇重重。抱團漲價是不是一種價格聯盟?如果大型乳企為了獲取超額利潤,而協調統一定價,那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市場壟斷,是一種典型的“價格卡特爾”現象,價格主管部門必須對其糾偏或叫停。另一方面,更值得追問的是,于外界市場環境并不那么樂
觀的前提下,乳企為何依舊悍然抱團漲價?它們漲價是不是另一種傲慢與偏見?
說到漲價,乳企總習慣性歸咎于“成本上升”,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它經不起一駁,乳業專家王丁棉就表示,近期以來,奶源漲幅并不大,原料其實是在降價在云山霧罩般的“成本上升論”后,乳企還悍然漲價,很顯然,乳企作為逐利的“經濟人”,漲價其實是在經過比較后的“最優選擇”。
悍然漲價是利益驅動的必然結果,值得思量的是蒙牛也參與到漲價的陣營中來。在眾所周知的事件過后,似乎跟著漲價就能證明自己的奶制品未造成“實質性的危害”。由此看來,逆市漲價也是另一種“自證清白”:你看,我們對自己的產品是有底氣的。我們沒有問題產品,所以我們敢于漲價。
無論漲價的動機怎樣,但不難看出,這一輪乳企漲價都不是市場規律調整的結果,無論是企業的“小
九九”還是“曲線公關”,它既是對市場規律的無視,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熟視無睹。更讓人不可接受的是,盡管漲價的司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它們還要痛陳偽裝的“成本上漲”的苦水。奶企的虛偽、習慣性的傲慢與偏見,于漲價潮里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已經是一種更大的“市場之惡”。
事實上,在一個通脹的年代里,公眾并不反對漲價,一到兩元的漲幅也可接受。但公眾顯然不能接受:本身就負累罵名的乳制品行業,在產品質量的改善與產品安全性的提高上,仍無“看得見的動作”,而一旦出現稍許漲價的機會,就窮追不舍,將其利用到最大。緣于此,與其說此輪乳制品集體漲價違背了基本的市場權責對等,不如說它契合了公眾對乳企業無道德無責任的“糟糕印象”乳企抱團漲價看似將短期獲益,其實是再次將自己推到消費者對立面,從而得不償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