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也是縮差共富的重要經濟杠桿。在縮差共富方面,金融業大有可為。就理論機制而言,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使更多普通居民直接接觸金融工具、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即金融的多樣化和高效化直接服務于社會大眾,降低社會的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
一是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通過體制和管理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銀行業積極調整信貸規模和結構,使政策更多地向經濟欠發達的“兩翼”地區傾斜。這一舉措極大地緩解了“兩翼”地區農村居民生產資料缺乏、借貸渠道不暢、融資門檻較高的實際困難,對于提高農業產出、促進農民增收功不可沒。并且,通過有針對性的項目扶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缺乏困境。
二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中小微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明顯,對城鄉居民就業的吸納能力也日漸強大。但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如何做大做強卻始終受到資金約束的限制。針對這一狀況,近年來重慶的銀行業主動建立適應中小微企業貸款特點的新機制,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這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是支持民生領域的建設。公租房制度作為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保障問題,對于縮差共富具有重要作用。在這方面,重慶的銀行業積極探索公租房信貸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支持公租房的建設,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了必要條件。另外,通過金融工具的運用,促進農房改造、家電下鄉等,可以激發和提升農村消費水平與能量。
四是支持重點領域和重點園區的經濟發展。大力電子信息產業和重裝備制造業、提升汽摩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重慶市近年來工業發展的重點,而兩江新區和保稅港區的建設更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亮點。因此,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同時,優化信貸結構,注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和新金融工具的運用,是重慶金融業發展與地方經濟增長的最佳耦合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