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農村集體資產是個大數目。“十一五”期間,江蘇全省農村集體凈資產年均增長7.1%,2010年達1825.5億元,2011年預計達1960億元。
如何管好這1960億元?江蘇省把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作為一個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課題,創新體制機制,逐步確立制度建設為基礎、規范管理為重點、民主監督為保障的“三資三化”管理機制,著力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民主化水平,夯實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2011年,江蘇村級集體經濟再獲長足發展,實現總收入預計達214億元,村均超120萬元,比上年增12%。
用制度管理農村集體“三資”
這些天,在蘇州相城區渭塘鎮渭西村,大學生村官李軍正忙著把新近調查整理出來的村集體“三資”第一手資料,分門別類地做好相關臺賬,輸入電腦永久保存,許多實物性資產,專門請攝影人員攝像,用圖片形式保存。江蘇以建立農村集體資產臺賬為抓手,建立資產定期清查、價值評估等動態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政府支持“三農”發展項目形成的資產界定為集體資產并實行股份合作經營的新型管理分配機制,創新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方式。
江蘇省委農工辦副主任諸紀錄說:“江蘇堅持把制度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工作,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針對農村集體資產,江蘇各地探索建立產權登記制度,落實農村集體資金管理制度,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完善農村集體資源管理制度。
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江蘇各地按照“尊重歷史、照顧現實、實事求是”的原則,界定集體“三資”權屬。在蘇州、揚州、南通等地,農村集體“三資”產權登記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南京市則在此基礎上開展產權登記證抵押貸款,新沂市則探索農村“一權一房”抵(質)押貸款。
江蘇還全面推行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制度,實行“先理財、后審批、再入賬”,將集體收入、轉移支付、社會捐贈、“一事一議”酬勞籌資、征地補償款等統一納入村賬核算,規范財務開支審批。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