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迎來了集體漲價潮。昨日,華堂超市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已經接到了三元和蒙牛漲價的書面通知,此外,伊利也向超市發出了口頭漲價通知。(12月29日《新京報》)
乳企紛紛表示,漲價是不得已為之,因為奶源、包裝材料等成本一直在上漲,這種說法很快遭到專家的反駁:奶源漲幅不大,白糖、乳糖、包材等原料在降價,進口奶粉也在降價。真實的原因是什么?有專家認為,漲價原因一是和員工成本及物流費用提升有關,二是乳企負面新聞不斷,在危機公關方面投入很多,所以需要漲價這種營銷策略來完成企業目標。
在筆者看來,專家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漲價的主要原因。三元和伊利的漲價不難理解,蒙牛出事,必然有一部分市場需求會轉向其他品牌,這個時候漲價,其實擊中了消費者選擇余地不大的軟肋。應該看到,雖然很多百姓更愿意購買進口奶,但市場無法滿足這種需求。我們在超市里能看到一些進口奶粉,但盒裝的進口“純牛奶”卻很少。在乳品面前,我們選擇余地太小,幾乎只能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中進行乳品消費選擇,這是某些垃圾乳品企業雖然丑聞不斷,卻仍然能得以生存的根源。
集體漲價本質不過是一場心理戰,是商家與消費者的博弈,而且,從消費心理來看,很多人愿意“買漲不買跌”,“降價”在一些人看來,是品質低的體現。
基于以上原因,某些企業才有了漲價的“洞見”,它卻反映出中國乳品市場混亂的競爭和非理性。當一個企業出了問題,不是這個行業所有的企業集體反思,而是趁火打劫、算計消費者、劫持消費者。當致癌和蒙牛產品發生關聯之后,乳品業內傳出的聲音卻是“這是個案”、“是小概率事件”。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乳企面臨危機之時,其策略相當明晰,那就是主打“呼吁保護民族企業”牌,而不是通過市場形象重塑來完成自我救贖。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讓蒙牛陷入危機,蒙牛創始人牛根生發出萬言書,高舉民族企業大旗,呼吁眾企業出手援助蒙牛渡過難關。萬言書發出之后,立刻就有企業火速送上5000萬元,更有企業準備了2.5億元,讓蒙牛“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時候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