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2月30日報道:(記者歐甸丘)“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饅頭”“塑化劑”“地溝油”,2011年這些名詞讓百姓感到焦慮。食品企業如何誠信經營,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成為這一年和未來誠信建設關注的焦點。食品企業誠信建設在制度建設中步步前進,但是仍舊有諸多重點、難點亟待突破。
誠信在制度進步中逐步打造
每一次媒體聚焦食品安全幾乎都在呼喚企業誠信,誠信建設在這一年一步一步努力前行。
國家層面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已經啟動。國務院辦公廳3月份印發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明確,要健全食品企業誠信不良記錄收集、管理、通報制度和行業退出機制。
中國國家食品工業企業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臺9月19日正式開通運行,該平臺匯集了來自公安、商務、工商、質監、海關、稅務、金融等多個部門的食品企業誠信信息,是信息征集、披露與查詢的重要載體。這個平臺依托地方平臺、行業平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形成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國家平臺長效運行機制。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目前誠信體系建設尚缺乏更有力的政策機制,工作開展也因此遇到不少困難,企業的積極性也難提高。“但是第一步已經邁出,摸著石頭過河,總有到達對岸的時候。”
在地方層面,各地監管部門都在探索建立制度、制定措施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應當把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放在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廣東省質監局局長賴天生說,如果食品安全源頭失控,反而想在其流通、使用環節去控制,不僅加大了檢驗成本,也使得查處非法食品添加的效果大打折扣。
為此,廣州市質監局率先在食品企業內部設立專職“食品安全主任”,確保安全生產。該職位由企業的中層領導擔任,專職監督企業內部質量安全。廣州某企業食品安全主任肖海輝告訴記者,專職質量監督的價值在于對企業的工作人員嚴格執行企業食品安全制度提供了保障。東莞質監局則將主要領導的手機號碼公布給所有食品企業,鼓勵行業內部監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