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脆肉鯇名頭響亮。
脆肉鯇做成的美味椒鹽魚骨。
美食篇
文/記者齊華偉
圖/記者于濤
眾所周知,脆肉鯇的誕生地是長江水庫,林氏父子在此發明了養殖脆肉鯇的方法,但是將脆肉鯇發展成全國聞名的中山名產的卻是東升鎮。
脆肉鯇養殖產業是如何在東升發展起來的呢?記者采訪到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過東升鎮農辦主任的馮潤林,請他講述脆肉鯇“游”進東升的這段“古”。馮潤林說,作為東升名品的脆肉鯇卻沒有使用“東升”二字做品牌名字原來是因為這兩個字被搶注。
起步
第一批養殖40畝
1973年,中山人在長江水庫培育脆肉鯇。“當時他們的養殖棚就在現在長江水庫水壩下面的水渠上,”馮潤林說,當時直接將魚賣到長江水庫旁邊的食肆,一斤賣到20多元。脆肉鯇口感特別,價格昂貴,這引起了當時中山水產公司高沙分公司一位技術員黃思沿的注意。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國家提倡高產、高值、高效益的三高農業,而脆肉鯇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在黃思沿的推廣下,兩名養殖戶在1979年成為了最先吃螃蟹的人,第一代養殖共40畝,魚塘就在現在的東升鎮政府附近。
馮潤林說,一開始脆肉鯇比普通鯇魚貴上好幾十倍,飯店都不敢拿貨,養殖戶們就逐家飯店跑,每家先送幾尾讓他們品嘗。飯店品嘗過后都覺得非常美味,都紛紛拿貨,養殖戶就自己用摩托車從塘頭往飯店送。“最初的市場其實只限于小欖和石岐的一些食肆。”誰也沒有想到當初的40畝魚塘,會發展成為了現在的大產業。
脆肉鯇香飄珠三角
第一代艱苦起步之后兩三年,魚塘養殖脆肉鯇的技術也逐漸成熟,其他農民也開始從養殖四大家魚轉向養殖脆肉鯇,養殖面積翻了數番,有的養殖戶一戶就養殖了近百畝。脆肉鯇也逐漸聲名遠揚,開始游向珠三角其他城市。廣州和深圳都開始有了市場。
馮潤林說,當時東升仍未建鎮,政府部門并未有意識專門扶持脆肉鯇養殖。東升地區除了脆肉鯇外,還引進了桂花魚和風鱔。桂花魚的價格和脆肉鯇差不多,可是養殖條件要求高,效益不如脆肉鯇,養殖戶最后還是選擇了脆肉鯇。脆肉鯇成為東升的支柱產業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市場的選擇。
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