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作為山東水果的拳頭品牌,蘋果產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面對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變化,山東蘋果也開始起伏不定。長遠來說,繼續走優質優價、提質增效的路子,才有未來。
本報記者張海峰杜文景
本報通訊員任鳴
以前按斤賣,現在論個賣
12月13日,記者來到果業大縣沂源的蘋果重鎮中莊鎮蘆峪村蘋果種植戶齊山平的家,幾年前新蓋的房子寬敞亮堂,家中冰箱、大彩電、洗衣機、臺式電腦一應俱全,一看便是個小康之家。
35歲的齊山平略有些拘謹,但說起種了10多年的蘋果,話便多了。“高中讀完后,就開始種植蘋果,那時候種國光、金帥,產量也就千把斤。”而如今他有不到4畝蘋果園,種的是當地與山農大等合作選育的紅富士新品種,今年蘋果產量接近3萬斤。“今年旱,算是小年了。”齊山平評價自家的蘋果頗為客觀:“果形不算正,但口感好,糖度高。”今年秋天北京的一家超市以6元一斤的價格從他手中購買了4000多斤蘋果,剩下的賣給了當地經紀人,平均算來價格雖略低于去年,也達到了三元以上,毛收入近10萬元。當然,成本也高了很多,肥料、農藥等都有所上漲,人工費更是漲得驚人,比如套袋工原來一天50-80元,現在翻了一番。
“以前的果子按斤賣,現在論個賣。”該鎮張莊村果農崔永學說,現在地頭直徑80毫米型的蘋果一個就能賣一塊三,運往南方大城市,可以賣到5-10元錢。另外一點,以前他家的果樹采用的是喬化種植,一畝地最多能種40多棵果樹。前些年開始在土壤肥力好、灌溉條件較好的地方推廣新栽培方式矮化密植,一畝地能種80多棵,3年掛果,5年以后就進入到盛果期,產量高,優質果率高,而且方便采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