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12月30日報道:(記者曹健)“村級互助資金真是救了我的急,當時就差那么點錢。”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新旗村村民丁全華說。
丁全華原來在新疆打工,2009年回家想跑鄉村客運,家中積蓄及借款湊了4.2萬元,而一輛小客車得花4.5萬元,通過村級互助資金貸到3000元,丁全華才湊足錢買下車。跑鄉鎮到縣城線路,生意很好,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
2006年,中國在包括寧夏在內的14個省區進行村級互助資金試點。這一新型農村融資模式根據村子人口規模,中央和地方財政先期無償為每個村注入15至20萬元資本金,通過農戶自愿入股方式吸納民間資本,再以小額信貸方式向貧困農戶發放,有償使用,滾動發展。2009年寧夏將政府無償投入標準提高每個村20至30萬元。
據介紹,農戶加入“互助資金”首先需要認購每股1000元的股金,其中政府配股600元,自己出資400元;絕對貧困農戶參加互助資金,政府在配股基礎上贈股200元,自己只出資200元。
因為植根于農村基層,也直接服務于農民,村級互助資金在中國被形象地稱為“草根金融”。
根據2011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從2006年開始,國家在全國1.36萬個貧困村開展了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滾動發展”的方式支持村民發展生產,建立起財政扶貧資金使用長效機制。
互助資金緩解了農民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問題,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三河鎮紅城村農民主要種植枸杞、養殖牛羊。“互助資金在村里很受歡迎,如今村里的互助資金100%貸出去了,涉及農戶175戶,農民貸款主要用于支付枸杞采摘工費、買農藥化肥、放水等,村級互助資金方便了農業生產資金周轉,受到農民歡迎。”紅城村黨支書趙秉宏說。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寧夏已在22個市、縣(區)的770個貧困村建立了“互助資金”,占全區貧困村總數的54.8%,資金總量為3億多元,入社農戶10.3萬戶,累計發放貸款2.8億元,受益人口達46萬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