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圍繞孕婦防輻射服的“防護性能”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央視《真相調查》欄目曝出,現實生活中,對來自不同方向的電磁輻射,防輻射服不僅沒有起到防護作用,反而會讓防輻射服內的輻射強度變大。針對這種說法,部分防輻射服生產企業稱,媒體的調查與實驗結果是片面的;上海防電磁輻射協會12月22日在京召開發布會,稱防電磁輻射服對屏蔽電磁波是有效的,不可能成為電磁波的收集器。
一邊是權威媒體的實驗結果,一邊是企業、行業協會言之鑿鑿的說辭。隨著爭論的升溫,尷尬的事實浮出水面: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防輻射行業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也沒有專門機構進行檢測。查閱相關資料才發現,我國僅在2009年12月出臺了一個《微波屏蔽防護服》的推薦性標準,其指導意義并不強。
沒有國家標準的“防護衣”卻在市場上熱銷多年,且價格越“飆”越高,這不得不說是相關標準“缺失”及監管“缺位”導致的市場無序,行業發展也有了以下種種現象:多年來,防輻射服的生產、銷售等環節處在一個無人監管的空白狀態;市場上防輻射產品的標準是由生產企業自己制定的,導致了產品的隨意性,因而防輻射服廠商能夠肆無忌憚地打著高科技的概念牌,宣傳其產品具有神奇的防輻射功效。“普通金屬纖維能抵擋99.99%的輻射,銀離子則能夠抵擋高達99.9999%的輻射。”而實際的防護效果如何?消費者不得而知。就像一位準媽媽說的那樣,“我看商家宣傳得挺好,但不知道效果如何,別人都買了,穿著就是圖個安心。”
防輻射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領域,消費者自己幾乎沒有能力鑒別防輻射服的防護性能。面對爭議,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委托權威科研機構對防輻射服的有效性進行檢測,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說法,并在保證科學的前提下出臺防輻射行業的國家標準,規范行業秩序。與此同時,營造規范有序、和諧誠信的市場環境將是一個更為緊迫的目標。對企業來說,加強行業自律,積極開展誠信經營,規范經營行為尤為重要。畢竟,靠所謂的高科技概念與夸大宣傳“忽悠”消費者,雖能夠一時獲利,但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