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記者賈啟龍)冬日的夕陽下,清澈見底的額爾齊斯河穿過連綿百里的白樺林,緩緩向西流去。
在離河岸不足百米的平房里,李邊江和妻子任鳳菊在裊裊青煙中享受著漁家人收獲后的愉悅。一條剛從河中捕到的野生鯉魚,是夫妻倆的午餐。
“現在是禁捕時期,偶爾捕一條嘗嘗鮮,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李邊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85團民兵連打漁班職工。他所在的民兵連一共有3個打漁班,每班7人。與其他漁夫不同的是,李邊江是一位自由的漁家人。“我捕的魚不用交到連隊,想賣給誰隨自己。”
每年5月,大量野生魚沿額爾齊斯河逆水而上游入北灣。在捕魚黃金期,李邊江和打漁班分別在不同地段作業。“通常是我們幾家是輪流漂網打漁,每天都能打幾百公斤。”
李邊江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捕魚工具漂網。如果把湖泊海洋漁家人的打漁方式形容為“兜魚”,那么李邊江則是“粘魚”。他的魚網長200米,寬1.5米,其頂端每隔半米距離就有一個塑料制成的浮飄,網的下端懸掛了很多小金屬墜。最兩端,分別綁著一個塑料瓶。
捕魚時,李邊江搖櫓,妻子任鳳菊將魚網從河岸一邊拉到另一邊。魚網在浮飄和金屬墜的共同作用下,在河水中舒展成一面網墻,順著河水向下漂去。逆游的魚只要碰到網,就會牢牢地被卡住。
魚網兩端漂浮的塑料瓶像個“哨兵”,隨時顯示著魚網的位置。夫妻二人則蕩著小舟,緊跟魚網而進。估摸半小時后,就可以收網捕魚。
在李邊江記憶中,北灣魚兒最多時,一網就能打4噸之多,平常一網基本上都是2噸多,幾乎每個網孔都密密麻麻地插著一條大魚。
“那時,河里的野生魚有20多種,我還捕過一條像豬一樣大的狗魚,長得比我還要高。魚兒收獲時,兩岸的白樺林里到處都掛著劈成大塊的魚肉。”
在最鼎盛的時候,沿河兩岸開滿了魚莊,有的店家能用魚做一百道菜,慕名品魚的游客絡繹不絕,從疆內其他城市開拉魚的車排了有幾百米遠。
捕魚,富了一大批當地的兵團人。打漁黃金期的一個月時間,漁家戶戶都能賺個盆滿缽滿。
沿北灣的河道再向上,就很難再打到魚,因為那里的地段不好,魚兒很少游到那里。為了讓更多的人通過漁業富起來,駐防在這里的北灣邊防連將自己的漁船和漁場都交給了兵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