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農業局、市農機推廣站在武漢都市農業培訓學院(市農校)舉辦全市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培訓班,據悉這是全國首次都市農業院校舉辦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培訓班,標志武漢率先步入物理農業新模式。
物理農業相對于化學農業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是應用特定的物理方法處理農作物、實現農業生產環境防控,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達到增產、優質、抗病和高效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
武漢鳳之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冬季夜晚,增加雞舍照明度,延長照明時間,飼養管理近似夏季,其產蛋率達到90%有余。
黃陂王家河街利梓農機專業合作社萬畝水稻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機械手、技術員僅有5人,不僅輕松種田,而且每畝比人工增產41.3公斤,輻射周邊25個村,農民增效960多萬元。
黃陂長軒嶺街農民、市級核心科技示范戶徐昌詠創辦的種養結合低碳綠色農業產業園,全自動設施農業,既能防旱、防洪,生產優質快生菜2000噸,市場供不應求。
據了解,近年來,武漢市在近郊及遠城區進行了農業設施裝備試點。僅2011年,全市建設高標準農田8萬畝,新增農機裝備總動力7.9萬千瓦,農機工業產值達到3億元,新建標準化農業設施基地1萬畝,新建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點10處,推廣農業循環經濟模式5萬畝,發展微灌、滴灌、噴灌2萬余畝,推廣立體種養模式15萬畝、水稻輕簡栽培100萬畝。
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未來幾年,武漢將圍繞“增產優質型物理農業”、“無毒農業”兩個方面快速科學定位,實現現代都市生態型低碳農業跨越式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