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在市區螞蚱廟一菜攤前詢問生姜、大蒜的價格,攤主說,“2元一斤。”“能否再便宜些?”記者討價,“妹子呀,已經夠便宜了,去年這個時候,生姜每斤賣到8元,蒜賣到9元,現在種姜種蒜的都愁死啦。”攤主無奈地說,“我現在都不敢去大批量拿貨,批發價格一路跌,不小心就要賠本呀。”去年瘋狂的“姜你軍”、“蒜你狠”在今冬換上了另外一個面孔:跌價、滯銷。
同比降幅七成多
記者了解到亳州市種姜的農戶并不多,產量也有限,市區銷售的生姜多從外地批發而來。在亳州市蔬菜批發市場,記者看到有關生姜、大蒜的采購價記錄顯示,從今年1月份以來價格持續下跌降幅七成多,從每斤8元跌至每斤2元。
那么,生姜、大蒜等價格為何漲跌波動如此之大?采訪中,市農委的有關專家分析說,主要原因還是近年來大蒜、生姜等受游資炒作而身價暴漲,農民在漲價的強烈預期下盲目擴種,市場供給過剩,價格暴跌。據他們了解,受去年姜價、蒜價大漲誘惑,今年農民種植生姜、大蒜積極性高漲,特別是山東主產區增加了種植面積,亳州市很多蒜農也進行了擴種,本地蒜的產量與去年相比明顯增多。而生姜、大蒜本不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主糧,市場需求量有限,一旦供遠大于求,必然出現市場上降價拋售現象。
多宗農產品滯銷
采訪中,記者還注意到,除了生姜、大蒜外,亳州市的大白菜、紅蘿卜、胡蘿卜等多宗農產品都陷入了“價跌、滯銷、難賣”的困境。在市區螞蚱廟附近,菜農王先生告訴記者,去年白菜賣得不錯,他家的幾畝地種上了白菜,今年災情少,白菜大豐收,本想多賺點錢,沒想到根本銷不出去。
的確,農產品價賤傷農,往往農產品漲價時農民受益最少,而降價時農民卻承擔著絕大部分的損失。不少農民表示,他們并不想一夜暴富,因為那背后承載著太多的風險。對他們而言,只要農產品的價格不大起大落,能安心地經營自己的地就行了。
種農產品忌跟風
對農民而言,他們對所種植農作物相關的信息知之甚少。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鄒智稱:“農戶在農產品產業鏈上始終處于一種盲目跟風的狀態,決定種植面積多少的依據僅是上一年的價格信息。”這樣盲目擴大或縮小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最后受到傷害的很有可能就是農戶自己。
采訪中,業內人士呼吁,首先地方政府、農業部門應該多向農民宣傳經濟作物的風險意識,也應該建立一些政策性保險,免得農民血本無歸。其次應該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平臺,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中介組織、龍頭企業等方面的作用,對市場趨勢進行前瞻性分析,避免盲目的播種。再次,應該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鼓勵農民“抱團”建立專業合作社,發揮規模生產的優勢,增強議價能力和市場風險承受能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