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2011,喜迎2012。元旦零點,我們九路記者踏進夜色,聚焦那些依然忙碌的身影、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此時此刻,寧靜祥和,多數人或已酣然入夢,而在鋼花四濺的煉廠轉爐、呵氣成霜的北國邊疆、燈火通明的編輯大樓、緊張忙碌的加工車間、徹夜值守的監控平臺、清冷空曠的城市廣場、昏暗僻靜的街頭社區、鍵盤飛舞的研發中心,總有人一如既往,在工作崗位“跨年”。他們中的不少人從不分日夜節假,堅守崗位;以熱忱溫暖寒夜,用愛融化堅冰;不僅注視著大地,更在意仰望蒼穹;是國家的脊梁,更是民族復興的希望!
子夜時分,請隨我們穿越夜幕,觸探中國社會宏大敘事中的溫情切片,矚目尋常生活中愛崗敬業的他們
內蒙古包鋼制鋼車間
新年鐘聲敲響,包鋼集團煉鋼廠依舊一派繁忙。在9號轉爐生產平臺,一爐剛煉好的鋼水正出爐,通紅的鋼水似一條耀眼的巨龍奔騰呼嘯而出,注入巨大的鋼水包內,方圓幾十平方米內,鋼花四濺。正拿著對講機指揮生產的制鋼三部甲班工長李叢巍告訴記者,由于生產任務緊,現在制鋼三部2臺轉爐、2臺連鑄機全部滿負荷運轉,每天產量在10000噸左右。一線工人節假日也是正常的工作日,新年更要堅守崗位。
本報記者賀勇攝影報道
黑龍江漠河邊防哨所
北緯53度,零下40攝氏度。2011年12月31日23時45分至2012年1月1日零時15分,在祖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村的邊防哨所,沈陽軍區某部邊防戰士披著滿天繁星戍邊值勤。記者蹬著麻木的腳,搓著凍僵的手,呼吸著冰碴樣的空氣,用凍成冰疙瘩的相機和鐵絲樣的快門線,竭力采摘辭舊迎新的魅力時光。
雷聲蓋旭輝攝影報道
北京媒體夜班編輯崗位
2011年12月31日23時58分,《光明日報》一版副主編張淼正在為一組報道擬標題。與此同時,她的丈夫《經濟日報》總編室辦公室副主任趙智鋼也正在夜班堅守。張淼和趙智鋼雖在不同的媒體做編輯,卻常年上著同樣的夜班,節假日夫妻同上夜班也是常事。“我在工作崗位上度過八個新年,他更多。”張淼說。“一旦忙起來,喝水都沒時間,更別提拜年了。”趙智鋼說。他們能夠理解和支持彼此,卻總免不了對老人心懷愧疚……
本報記者唐露薇徐燁攝影報道
北京航天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