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國糧食生產連續獲得第八個豐收之年,也是糧食市場價格跌宕起伏、波動幅度較大的一年,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充分運用政策和市場搞活糧食流通,促進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新課題的關鍵時候。
2010年,我國糧食生產在2009年的基礎上又獲得好收成。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0928億斤,比上年增加312億斤,增產2.9%。
盡管2010年糧食增產,但是,進入2011年初,我國糧食市場價格即出現了上漲跡象。當年元月份全國20個大型商品糧基地之一的湖北省襄陽市優質稻(國家二級優質稻,下同)每市斤就上漲了2分錢以上。
當時的糧價上漲固然有元旦、春節臨近的節日消費因素,但更多的是人們對于糧食生產的擔心。
繼2010年我國冬季干旱之后,2011年的春天依然不見有效降雨,冬春連旱讓人焦急。
在產糧大省湖北省,3月中旬以來,總雨量與歷史同期相比減少五成以上,北部地區偏少七成以上,全省各地均出現不同程度干旱,其中北部山區最為嚴重。截至4月27日,全省受旱面積672.43萬畝、成災334.48萬畝,絕收11.2萬畝,是50年一遇的嚴重干旱。
小麥主產省山東,2010年全省平均無降水日數為117.7天,為1951年以來最多值;全省平均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為56.4天,為1951年以來的次多值。全省有29站的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達到極端事件標準。入冬以來,降水就更少了。加之2009年9月11日以來,山東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7℃,也是少雨和高溫所致。山東全省旱情總體已達60年一遇標準,抗旱形勢日趨嚴峻,人畜臨時飲水出現困難。元月份山東已有6212萬畝農田受旱,24萬人臨時飲水困,為全國受旱最嚴重的省份。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