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和中午,蒙自人大多喜歡吃一碗熱騰騰的過橋米線。具有百年美譽的過橋米線,連接著10余個產業,其安全度一直為群眾所關注。這兩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質監部門整合近百家小作坊,組成聯盟企業,強大了產業,讓米線成為政府安心,百姓放心的食品。
蒙自是過橋米線的故鄉,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多樣化,從事米線生產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這些出產米線的源頭,全部以一家一廠作坊式的狀態在生產經營。作坊場地通常在幾十至200平方米之間,生產環境難以達到衛生標準,作坊主及其從業人員既不辦理生產資質證,也沒有健康證,產出的米線?;煊兴槭?、泥土、煤灰等雜質。2009年前的數年間,質量監督部門每年開展兩次生產廠家食品質量抽檢,米線質量的合格率都低于50%。
如何保住過橋米線這個歷史文化品牌,提高食品的安全度,為小作坊找到一條生存發展之路?紅河州各級各部門在不斷探討和思索。
2009年末,在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呼吁和推動下,紅河州、蒙自市從土地、貸款到審批等領域出臺優惠政策,以小作坊主放棄作坊式生產,自愿入股,實行公司化生產經營的方式,在蒙自組建南湖緣過橋米線有限公司,探索過橋米線標準化生產、規?;洜I、現代化管理和品牌化發展的道路。兩年來,頂著多數小作坊主誤解和質疑,質監人員多次造訪蒙自90多家生產米線的小作坊。他們改變工作方式,坐下來與作坊主們談心,講解國家政策法規,剖析典型案例,并解說國內外市場的規則和企業由小做大經驗等。
“過橋米線是市民的生活,也是文化,是云南和蒙自的飲食文化,需要愛護和發掘?!?/p>
“作坊式生產,留不住熟練工人,糧食浪費多,不能提高技術擴大規模,米線質量難以保證,還冒著極大的風險?!?/p>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