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季蘇平)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進一步了解《實施方案》有關情況,記者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
問:請介紹一下我國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
答: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以下簡稱:秸稈)產量大、分布廣、種類多,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民生活和農業發展的寶貴資源。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下,全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八連增”。隨著農業連年豐收,秸稈產生量也逐年增多。據調查統計,2010年秸稈可收集量約為7億噸,其中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約為5億噸,約占全國總量的73%。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現象嚴重,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有利于緩解資源約束,減輕環境壓力,對于解決秸稈違規焚燒問題,穩定農業生態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秸稈綜合利用是緩解資源約束的重要補充。一是秸稈作為優質的生物質能可部分替代和節約化石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按熱值測算,2噸秸稈相當于1噸標準煤,開發利用秸稈能源,可有效增加農村地區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也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據測算,7億噸秸稈中含氮350萬噸、磷80萬噸、鉀800萬噸,相當于2010年全國化肥施用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三是秸稈纖維是一種天然纖維素纖維,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紙、生產板材、制作工藝品、生產活性炭等,節約大量木材,保護寶貴的森林資源。四是秸稈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4噸秸稈的營養價值相當于1噸糧食,可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二)秸稈綜合利用是減輕環境壓力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秸稈一直是我國農民生活的基本燃料和農業生產的物質資料。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使用秸稈作為家用燃料,而選用商品能源等,傳統的秸稈利用途徑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秸稈出現季節性、地區性、結構性過剩,大量秸稈得不到收集利用,每逢農忙期間,秸稈遍地焚燒現象依然嚴重,屢禁不止。秸稈違規焚燒,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威脅交通運輸安全,影響城鄉居民生活。特別是2011年6月份,有關媒體報道的“江浙一些地區焚燒秸稈致多人死傷”,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通過秸稈綜合利用,可有效地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有助于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