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黑龍江1月4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俗話說,賣油的姑娘水梳頭。“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更是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古詩。昨天到今天,五常稻農的辛酸特別讓人牽掛。有媒體報道,最高售價可達每斤199元的五常大米,實際上,當地稻農賣給加工企業的收購價卻不足2元。高價五常大米,留給我們太多疑問。連線記者了解詳細情況。
主持人:根據你的了解,這樣高額的利潤到底被誰拿走了呢?
記者:說的明白一點,就是進了企業的腰包。我給大家算一個賬,目前企業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大約在2毛錢左右,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經過加工就賣到每市斤10元甚至幾十元、上百元。
如果按照水稻出米率60%計算,一斤水稻能出6兩大米,企業加工的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折算成水稻的價格應該就是每市斤30元,但是企業收購價不足2塊錢一斤,去掉企業的加工費、包裝費最低也能獲得10倍以上的利潤。
剛才大家也注意到,我這個算法并不是說按照一百元以上高檔的米算的,僅僅是中檔的大米就有這樣高的利潤,利潤大頭都進了企業的腰包,也就形成了種水稻遠不如加工水稻這種不正常的現象。
主持人:既然農民“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種出的優質水稻,沒有賣到應有的價格,農民為什么甘心出售?
記者:農民在大米產業鏈中處于一個弱勢地位,沒有哪個農民甘愿看著這樣高額的利潤從自己手里白白的流走。這反映了一個問題,農民確實在產業鏈當中缺少應有的話語權。
現在一些國內知名的米業巨頭都有自己的加工甚至是種植的基地,就連外資企業也早早的來到五常市安營扎寨,超過200多家加工企業在五常爭奪稻源,稻農按理說應該坐在家里就等著賣個好價,但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水稻價格長期低位徘徊。
農民為什么沒有話語權?一些稻農反映,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之后不履約不按訂單價收水稻,訂單反而成了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