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南京火車站廣場,趕在春運前返鄉回家過年的農民工。
他們出身農村,卻有著明確的城市夢想,遠離父輩眷戀的土地和故園,他們漸行漸遠;然而,盡管城市在他們手中越來越豐富,但融入光鮮的城市生活,卻有著重重阻礙。新生代農民工,一個充滿改變力量的群體,一個需要出路規劃和空間設計的群體。
去年下半年,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率領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先后赴農民工輸入大省浙江和輸出大省四川視察,視察的題目是“發揮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化進程中的生力軍作用”。
深入工廠企業、職業學校、居民社區,廣泛聽取政府部門、專家學者、農民工代表、基層群團組織等各方面意見,專門召開會議研究論證,全國政協委員們馬不停蹄、上下求索,尋找1億多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頂層設計和現實路徑。
1.
明確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定位
技能培訓不足、維權力度不夠,醫療、養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到位,農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進得去、留不下”……
盡管政府多有舉措,社會高度關注,但顯然,工作仍處于破題階段,并未形成整體推進之勢。隨著視察的深入,委員們發現,政出多門、力量分散,政策缺位、錯位和貫徹落實不到位等現象普遍,因此也難以形成目標指向一致、集成效應凸顯的政策群、政策鏈。
“這些問題的產生,客觀上是由于城鎮化和工業化不同步,地域、職業轉換與身份轉換不同步造成的,主觀上是因為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定位還缺乏根本把握。”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王金祥指出。
視察團指出,必須明確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定位,進而形成從理論到實踐、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從輸出地到接收地、從具體政策到人文關愛的統籌協調的制度體系,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才能取得實質性和突破性進展。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隊伍急速分化重組,農民工群體開始大規模地、歷史地登上舞臺。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農民工在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采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已占從業人員半數以上。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占我國2.3億職工人數的近一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逐步成為主體。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