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順龍
2011年,古浪縣按照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提出的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調整模式,在適宜栽培經濟林的11個鄉鎮大力發展以枸杞、紅棗、葡萄為主的經濟林,并建成千畝枸杞示范點、葡萄示范點各1處;500畝枸杞示范點2處,600畝紅棗示范點1處;400畝枸杞示范點、紅棗示范點各1處,示范面積達4900畝。全縣發展特色林果業3.6萬畝,當年發展特色林果業的成績超過過去40年的總和。
古浪縣組織相關部門、鄉鎮負責同志30多人赴景泰、寧夏、內蒙古等地學習考察生態經濟林,并制定了《古浪縣2011年特色林果業發展實施方案》、《2011年特色林果業發展扶持辦法》、《2011年特色林果業建設考核辦法》等文件,明確了發展生態經濟林的目標任務、扶持政策和考核獎懲措施。同時,建立了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組、千名干部結對幫扶農戶,技術人員蹲點包片、跟蹤服務的工作機制,層層落實責任??h上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深入一線進行調研,及時協調解決和督促整改在生態經濟林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保證了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古浪縣林業和新聞宣傳部門緊密配合,在電視上開辟專欄廣泛宣傳市、縣發展生態經濟林的戰略決策、扶持政策以及近幾年在當地生態經濟林發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成功模式,全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重點村組,宣講扶持政策,幫助群眾通過算經濟賬進行效益比較,并組織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到景泰、中寧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與當地林農面對面交流,親自感受發展生態經濟林帶來的效益,提高了群眾參與發展生態經濟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古浪縣落實扶持辦法,按照各鄉鎮經濟林苗木預訂合同提前預撥補助經費,保證了苗木的正常調運。并結合水權水價制度改革,把生態經濟林建設用水納入全縣配水計劃。各鄉鎮結合各自實際,采用土地交換、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加快依法流轉,為生態經濟林連片定植、規模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建設平臺。
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古浪縣分別在不同區域建立了不同類型的縣級示范點。加強技術服務,落實技術承包責任制,要求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跟班作業,嚴把各個技術環節,保證了造林質量。并采用邀請專家授課、現場培訓、印發技術資料、刻錄科教光盤等多種形式,加強對林農的技術培訓,有力地提高了生態經濟林的技術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設質量。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