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從“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考量,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關鍵是要強化推廣應用
“十一五”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到“十二五”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55%以上,機械化水平將達到60%以上。日前公布的《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階段性目標作了具體描述。
創新推廣兩手抓
“這些年自然災害頻發,但我國糧食生產仍然連年增產。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是我們減災防災奪取糧食豐收的重要手段。”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在談到《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時這樣表示。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不僅成為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也是農業科技“十二五”規劃的重點。
這些年的農業發展表明,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時期,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菜籃子”產品保障充分,農民持續增收。據農業部介紹,這一階段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6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同時,研制推廣了一批畜禽疫苗藥物,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有升。可以說,由于農業科技的有力支撐,“十一五”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快、農村變化大、農民增收多、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
從“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考量,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根本的出路。同時,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關鍵要強化推廣應用。正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所說,“十二五”時期農業科技要重點抓好創新與推廣。
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要實現“十二五”農業科技目標,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產品總量需求剛性增長,盡管幾年來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但生產能力仍不穩固,供求關系仍然偏緊,農業稍有閃失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同時農業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長明顯,土地流轉成本不斷提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