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45歲的平度菜農彭恩云用農用三輪車裝滿了一車1米多高、鮮嫩脆生的芹菜,送到了平度李園街道東馬家溝村一處芹菜收購貯存基地,這也是他承包的4畝地里產出的最后一車菜了,自己的“馬家溝芹菜”收入只有區區4000多元錢。相比附近馬家溝芹菜產業示范園和東、西馬家溝村里種的“金字招牌”芹菜,他種的芹菜收購價還不到人家的1/4。“真不明白了,這地挨著地,芹菜苗和澆地的水也是一樣的,價錢為什么會差這么大? ”老彭苦笑著說。
90多個村都種“馬家溝”
昨天上午,記者乘車趕往馬家溝芹菜的原產地——平度市李園街道辦事處東馬家溝村。近年來,在平度當地的政策扶持及大力宣傳下,基本不用化肥、農藥,施有機肥、喝牛奶長大的馬家溝芹菜逐漸叫響全國。最近幾天,正是秋芹菜集中上市的黃金時期,走在該村地處的平度市青島路上,記者看到,馬路兩側的30多個店鋪門前都整齊地碼放著1米多高的鮮芹菜,招牌上都寫著“正宗馬家溝芹菜銷售點”。
李園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曲香遠告訴記者,馬家溝芹菜種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由于在選種育苗以及后期管理等方面都有獨到方法,因此這里種植的芹菜一直遠近聞名。2007年,馬家溝芹菜獲得我國第一個葉類蔬菜也是山東地區首個蔬菜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保護范圍包括平度市李園街道、城關街道兩個村、同和街道19個村和門村鎮9個村莊。認證書中對品種、立地條件、栽培管理、收獲與貯藏、質量特色等質量技術要求和專用標志使用都做了明確要求。
據了解,雖說作為我市的農業大縣,平度種植芹菜的農戶很多,但除了保護范圍這90多個村9萬多畝地外,其他土地生產的芹菜都不能稱為正宗的 “馬家溝芹菜”,并沾不了這 “金字招牌”的光。
一水之隔價格差三四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