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在2009-2020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中承擔增產任務近30%,2011年東北3省糧食預計增產270億斤。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東北糧食主產區出現了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老人、女人成種糧主力,主要依靠政府出錢“買糧”等問題,糧食未來持續穩定增產面臨考驗。(1月4日《經濟參考報》)
這些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增多,優良品種的大面積普及,加上現代機械廣泛運用,糧食生產持續增產豐收,農民種糧積極性雖然大幅提高,但現實情況是,僅靠農業種植和國家政策的惠及,農民靠增產達到增收的幅度還十分有限,換句話說農民想靠種植糧食走發家致富道路還只是一種奢望,大部分農村家庭還只是把種糧當成一項“副業”,主要精力還都放在了外出打工掙錢上,而種糧的活自然也就落在了留守在家的老弱婦孺身上。
實際上,老弱婦孺成種糧主力軍,并不局限于東北三省,在全國各地都基本上屬于普遍現象,農業部的一項測算也驗證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嚴重,2010年全國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總數1.545億人。并且這個數據還在不斷擴大,這意味著,農村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勞力不僅還在逐步減少,并且日趨進入老齡化,種糧后繼乏人絕非杞人憂天。
應當說,現在大部分農村青壯勞力涌進城市打工,一方面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一方面不能不說,也是很多農村勞力一種無奈的選擇,這表明依靠種植農業要改善農村家庭經濟窘境狀況至少目前還不現實。報道中也說,國家現有對農業的傾斜政策所起到的激勵作用也已到極限,吸引青壯勞力重新回到農業生產,再靠國家政策調整顯然更不現實。
但是,靠老弱婦孺種糧,對農業發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這些老弱婦孺適應和運用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能力有限,難以駕馭科技農業的像更高層次邁進,同時,也阻礙糧食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青壯勞力由于長期在城市打工,基本與農村脫節,缺乏糧食種植的基本技術,更年輕的農村勞力,雖然名義上還是農民,但實際上已經和大部分城市居民一樣連基本的作物生長規律都不甚了解,更談不上繼承,很多農村家庭的種糧人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