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在特困地區3元錢的標準完全能夠換來一頓營養午餐,這是基于現階段的國情,更主要的是與試點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要基本相適應。”針對有網友關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標準偏低的疑問,財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長孫光奇5日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作出回應。
孫光奇說,確定3元錢這一標準的時候,確實經過反復研究考慮,“營養改善計劃補助標準”不是全包標準。孫光奇介紹說,確定3元錢這一標準,是基于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水平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081元,試點地區應該比這個數還要低,因為那是全國平均數,試點地區都是非常困難的。
據了解,小學營養改善補助標準每天3元錢,一年就是600塊錢,相當于有1/3的當地農村居民食品支出,先行的有一個“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補助費一直有,如果試點地區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加上“一補”中的小學生的4元錢、初中生的5元錢再加上3元錢營養餐補助,小學生一天就是7元錢、初中生就是8元錢。以一年來算小學生就是1600元、初中生拿到1850元,已經超過當地的農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費支出。
此外,從國內實踐來看,目前有些地區搞了營養餐的試點工作,但是政府補助標準沒有超過3元錢。比如,陜西“蛋奶工程”一天2元錢,是由政府和家長共同分擔的。從實施效果來看家長分擔比不分擔要好一些。從國際比較來看,大多數實施營養工程的國家,基本上政府都是負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營養補助。
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田祖蔭5日表示,營養改善計劃要建立學生營養狀況監測跟蹤系統,一段時間后查看學生身高、體重、身體各方面素質有沒有變化。田祖蔭說,縣一級政府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行動主體和責任主體。對縣一級要求包括:建立縣、鄉、學校各級和各相關部門的責任體系;制定食品安全應急預案,明確本縣域內出了事故怎么辦;編制學校供餐方式一覽表,要把縣域內所有的學校分不同類型,分類指導、區別對待;設立監督舉報電話,每一個縣都要設立舉報電話;建立實名制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防止虛報冒領、防止貪污浪費,確實保證這些錢用到孩子身上。
[編輯:楊陶如]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