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農民工黃慶紅致鐵道部領導的一封信經溫州媒體刊發后,引來了各界熱議。來自重慶彭水的黃慶紅目前在溫州郊區打工,他在信中稱,今年實行的網絡售票對于他這樣平時不接觸網絡的群體不公平,由于票額早就被搶購一空,他連往年去售票窗口拼體力買票的機會都失去了。(北青網)
每年一到春運,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就會頻現報端。群眾買票難,鐵路部門有苦衷。這千般苦、萬種難,就構成了一幅世界上規模最大、獨具特色的中國式春運圖。
今年春運,鐵路部門推出新舉措,網絡購票、電話訂票一齊出招,著實給春運中的人們帶來了不小的便利。但由于文化水平差異,對許多農民工朋友而言,反而增加了難度。這是技術上的鴻溝,看似很難,卻不是不可以逾越的,也不代表這種新的訂票方式就應被廢棄。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推行網絡購票已經是大勢所趨。
不過,如果全面地了解鐵路部門發布的購票規則,就會明白,鐵路部門已預先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其他政策上對農民工作出了很多傾斜,彌補技術上的鴻溝對農民工的機會不平等。例如規定,農民工達到一定人數后,單位可以申請農民工專列;可以為農民工辦理往返車票,開展外來進京務工人員團體票預訂業務,集體辦理農民工返鄉團體票。很多火車站還開設了“農民工團體往返票售票專口”……這些都屬于對農民工群體的傾斜和關懷。所以說農民工回家不止網購一條路可走,網購也不會剝奪農民工買票機會。同時也不能因為農民工朋友不熟悉網絡技術,為了公平就拒絕網購這種便捷的購票方式,這是一種“共輸”而不是“多贏”的邏輯。
農民工回家之路不止一條,假如排除網絡購票,還有電話訂票和鐵路部門的相關政策做后盾。所以農民工朋友,請仔細熟悉鐵路相關服務措施后,再實施購票行為,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春運正在進行,服務仍待改善,群眾仍需時間適應。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帶來對公共服務更趨公平和更高質量的新期待。這是一場永無窮盡的公共服務能力測試,也是一個不斷讓群眾得到實惠、共享發展成果的漸進過程。(范云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