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春節臨近,蘋果又進入到一年一度的銷售旺季,按理說,這時候的銷售價格應該一路攀升才對,可是在山東煙臺,不少蘋果即便是“賠本銷售”卻仍然滯銷,大名鼎鼎的煙臺蘋果為什么會遭遇這樣尷尬的處境?
10號傍晚,在山東煙臺棲霞的恒達冷庫,蘋果銷售商徐勇正在談一筆生意,從事蘋果銷售生意10年,他的蘋果大多銷往印尼和泰國。而今年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銷售都遭遇到“賣難”。
徐勇:往年對比所有冷庫,現在應該走出去三分之一,現在總體走了六分之一,這也是最高的。這個高價格在國外也接受不了。
據了解,恒達冷庫的庫存量是2000噸,往年這個時候銷售量在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左右。而現在,雖然春節臨近,但出庫量依然不大。在徐勇看來,蘋果銷售難主要是前期價格太高了,沒有市場。
徐勇:今年適當的講收購價在2塊4、5上,今年收購價格又飆到3塊2了。下來老百姓不買,心理不平衡,來年肯定還要便宜,因為這一年最大的節日都走不動。
和徐勇有著相同觀點的還有不少人,在山東青島,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水果銷售商,提到蘋果價格也是直搖頭:
消費者:價格高,咱就吃的少點,吃別的水果。
水果銷售商:今年蘋果收都不好收,不是蘋果的問題,而是價格的問題,蘋果從來沒有那么貴過。
面對這樣的價格,果商、消費者覺得貴,難以接受,不少果農卻覺得價格還沒有達到心理預期,煙臺棲霞埠后村果農丁國勝:
丁國勝:秋天那時候80以上的蘋果就是3塊2,現在這個存冷庫3塊1,還包括冷藏費在內,如果去掉冷藏費,這不比秋天的預計賠2-3毛錢。
丁國勝告訴記者,2010年,煙臺蘋果在眾多因素的推動下,賣出了“高價”,雖然之后價格狂跌,不少人“血本無歸”,但2011年蘋果一上市,收購價格再創新高,這大大提高了果農們的心理預期。
丁國勝:都抱著僥幸的心理,存的比較多,加上秋天的時候中后期,蘋果價格有點落,老百姓自然就存到冷庫,看現在是老百姓賠了。
蘋果價格高位跳水,對于果農來說,意味著收入銳減,而對于經銷商來說,賣得多賠得多,“真金白銀”打了水漂更傷了本錢。
對此,煙臺蘋果協會會長趙培策表示,過高的價格讓整個行業都受到了損失:
趙培策:收購蘋果的價格比較高,高的出奇。當時我有一個觀點就是,蘋果價格,農產品價格,增長10%,或者15%是正常的,但是增加40%、30%就不合理了,消費者恐怕就接受不了。
業內人士表示,蘋果的生產、存儲和其他農產品不同,由于要求的條件低,很多果農都可以在收獲后自己存儲蘋果,而不需要賣給中間商。但與此同時,眾多的小果農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時候在生產、銷售等環節都在跟風,這種盲目性就給價格的波動埋下了“伏筆”。煙臺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崔占鋒:
崔占鋒:他們的市場信息是很閉塞的,覆蓋面也不是特別廣,果農要想把握信息往往靠鄰里之間互相轉告,或者說從市場上直接得到的信息。這些信息是不是被市場歪曲的信息,很難說。作為果農來說,他可能得到這個信息以后,覺得大家都這樣做,我也就這樣做,其實結果未必是對自己有利。
除此之外,蘋果在生產源頭和消費者之間流通環節過多,也增加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業內人士表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超對接”,也能有效避免農民盲目跟風,從而從源頭走出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怪圈。(王成林,賈曉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