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6日報道:最新一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文章《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道路》。文章提出,要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對待農民工。近年來,農民工就業領域不斷拓寬,工資水平逐步提高,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加快解決。
文章稱,農業農村工作歷盡艱辛,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年來,各種自然災害特別是水旱災害頻繁發生,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業國際競爭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農村發展能夠保持好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政策對頭、措施得力。這些年,中國集中力量,辦了很多事關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
文章列舉了七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一,取消農業稅,調整國家和農民的分配關系。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后,農村分配關系有了很大調整,農民得到實惠明顯增加,但仍然要繳納農業稅,還要承擔許多維持基層運轉和公共事業發展的費用,再加上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農民負擔沉重,由此引發的惡性案件和干群沖突時有發生。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中央從2000年開始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通過正稅清費、降低稅率,2006年最終在全國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按地畝向農民征稅的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徹底跳出歷史上農民負擔循環往復、不斷加重的“黃宗羲定律”,我們及時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帶動了農村上層建筑的變革和進步。這一系列重大改革,理順了國家、集體、農民的分配關系,開啟了讓農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
第二,實行農業生產補貼,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中央實行了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四補貼”的支出達到1406億元。我們把補貼政策拓展到畜牧業、林業、草原、節水灌溉和農業保險等領域。實行糧油、生豬等生產大縣財政獎勵補助,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達到255億元。這些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和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