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情回顧
2011年在國家將“穩物價”作為宏觀調控首要目標的大背景下,央行6次上調、1次下調準備金率以及3次加息從資金層面不斷收緊流動性;發改委針對終端采取限價措施,控制物價上漲。2011年處于“政策市”的小麥市場價格在庫存充裕、制粉需求不旺以及“每周一拍”、“定向銷售”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在糧食品種中漲幅較小,整體以區間震蕩為主,但也不乏階段性行情。
圖為強麥指數走勢圖
2011年一季度小麥市場起伏波動較大,年春節臨近,農戶出售積極性降低,市場收購量持續較少,在國家定向銷售的影響下,面粉加工企業采購備貨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制粉小麥的需求一般,價格平穩,同時由于政策的密集調控施壓,小麥價格上行難度較大,行情整體以震蕩為主。春節過后,國內小麥市場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主要由于國內冬小麥主產區旱情加重了農民的擔憂心理及糧食企業看漲預期。同時一些飼料廠和面粉加工企業補庫需求強烈,紛紛提價收購,共同推高了小麥價格。3月上旬主產區小麥價格繼續保持漲勢,中旬以后隨著國家臨儲小麥投放量和投放范圍的逐步擴大,大部分地區小麥價格基本止漲趨穩。期貨市場方面,國內期麥價強勁上漲,鄭州強麥合約一度漲停,并創下了2003年3月上市以來日內漲幅7%的最高紀錄。后期隨著旱情逐步緩解,資金炒作干旱天氣的熱情減弱,強麥期價自3110元/噸高位下跌,累計跌幅已達100元/噸以上。
二季度華北黃淮部分地區普通小麥價格總體平穩,局部地區略有回落。小麥行情繼續受到面粉銷售不旺的制約,大部分制粉企業反映開工率較前期有所下降,小麥的采購需求放緩,主要以消化庫存為主,偏緊的貨幣政策加大企業貸款壓力,也降低了企業大規模采購的積極性,小麥玉米負價差格局顯現。進入6月份以后,國家保持每周450萬噸的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量,加上大型制粉企業定向銷售,陳麥市場糧源供給充足,部分地區陳麥價格出現回落。相比于去年夏糧“搶購潮”的局面,2011年度新麥收購市場較為冷清,與此同時,小麥期貨市場一路下跌,優質強筋小麥1201合約期價創下自去年12月以來的新低,國內期現貨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格局。
三季度政策調控對購銷雙方的心理影響較為突出,8月份中上旬,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影響下,國內小麥市場呈現弱勢走低格局。政策性收購仍未啟動,農戶售糧積極性較低,市場購銷清淡制約價格的上漲。8月份在傳統性季節消費旺季、大中專院校相繼開學以及面粉加工企業補庫需求的推動下,國內小麥市場購銷逐步回暖,面粉加工企業開工率提高,面粉加工企業采購積極性提高。進入9月份,隨著國內終端市場消費的開啟,加工企業采購積極性提高,局部地區價格小幅上漲。9月初在“節假效應”的拉動下,各地面粉加工企業面粉出廠價格上漲,而與此同時,主產區新麥收購價則上調40-60元/噸,面粉價格上提幅度不及小麥。
四季度國慶過后,由于面粉加工企業補庫需求,小麥采購需求有所增加。步入11月份,國內小麥市場在一系列利空因素交織影響下行情重歸弱勢,前期部分價格較為堅挺的地區止漲趨穩。小麥玉米價差明顯縮小,飼料替代效應減弱;國內面粉消費需求未有明顯好轉;但由于面粉市場銷售不暢,企業采購小麥并不積極,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滯銷局面
表12011年影響麥市的政策概覽
2010.12.修改托市小麥競價交易細則
2011.1.擴大小麥定向銷售范圍
2011.2.央行宣布2月9日起加息0.25個百分點
2011.3.國家開始第三批定向銷售
2011.3.發改委開展全國涉農價格和收費專項檢查
2011.3.2010年產新麥投入市場,進口小買拍賣重新啟動
2011.3.2009年不完善粒超標小麥投放市場
2011.4.央行宣布4月6日起加息0.25個百分點
2011.4.發改委約談相關企業
2011.5.托市政策出臺
2011.7.央行宣布年內第3次加息
2011.9.每周托市小麥投放量減少至300萬噸
2011.9.提高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
2.基本面分析
圖2全國2000-2011小麥總產量、播種面積及單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