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延安1月16日報道:(記者強力靜劉彤李華)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張德仁家打掃得煥然一新,茶幾上擺著紅彤彤的蘋果,每顆分量近一斤重,平均直徑在70到90毫米,上面印著“恭賀新禧”等喜慶的字樣。
這是一排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市柳林鎮新茂臺村山間的兩層復式結構小樓,張德仁家是其中的一戶。門前停著一輛嶄新的越野車。59歲的張德仁是村里有名的蘋果種植大戶。去年,自家三十畝果園產的十萬多斤蘋果為他帶來了30多萬元的收入。
“車子是我剛花11萬買的,多虧了蘋果樹,這可是我們的搖錢樹和致富樹啊,”張德仁說。
延安被譽為中國革命的圣地,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是中共中央和政府所在地。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革命老區延安留給外界的印象多是落后、貧窮。柳林鎮地處延安市寶塔區,守著延安的南大門,因盛產個大、質優、綠色的山地蘋果而被稱為“中國山地蘋果第一鎮”。
“過去咱陜北的農民窮,80年代這兒的山上種的都是小米、糜子等雜糧。靠天吃飯,十年九旱,收成不好賣不到錢。”提起那段日子張德仁皺了皺眉。
1986年,張德仁承包了十幾畝蘋果地開始了他的致富之路,1995年,在鎮里政策的支持下,他又換了新的果樹品種,承包了更多山地。
即便是春節,也不能閑著,還要每天去果園剪枝,種了25年蘋果的張德仁總結說:“只要勤快,種蘋果樹肯定能富。”
上世紀80年代,村里實行的還是聯產承包責任制,鎮上有些果園,承包給誰誰就富,于是其他村民害了“紅眼病”,開始哄搶果園的承包權。看到這個狀況,時任柳林鎮副鎮長的王文忠陷入思考,既然大家都搶著承包果園,能不能在鎮里大面積推廣蘋果樹的種植呢?
王文忠請來了省里的蘋果專家來山上查看地形,考察環境。最后專家給出的答案讓他十分欣喜,也堅定了他心里的念頭。
延安地處北緯36.11度至37.09度之間,海拔超過1000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黃土層厚,具備發展山地蘋果最好的氣候地理條件。90年代中期,王文忠作為柳林鎮的黨委書記號召村民退耕還林,大面積在鎮上推廣山地蘋果種植。如今,柳林鎮所轄的53個行政村中有49個專業的蘋果種植村。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