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奇異熱河螈(jeholotritonparadoxus)及其腹中食物—葉肢介,紅色箭頭指示兩殼張開背面保存的個體,比例尺為10毫米。(董麗萍供圖)
光明網報道: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消息,十多年來,科學家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道虎溝村已發現了數百件有尾類標本,其中一些標本保存十分精美,不僅有關聯完整的骨架,還保存了軟組織(如皮膚、眼)的印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董麗萍等在2011年科學通報34期上報道了罕見地保存有胃中食物(葉肢介和劃蝽)的道虎溝有尾類標本:奇異熱河螈和天義初螈,并討論了它們作為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生態學特征,為侏羅紀道虎溝動物群的古生態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研究人員共發現了11件保存胃中食物的有尾類標本,其中2件為奇異熱河螈,腹中保存有大量葉肢介殼體;9件為天義初螈標本,腹中保存不同數目的劃蝽。
奇異熱河螈標本(ivppv14195)為一保存在凝灰質頁巖上對開的關聯骨架。身體為側面保存,可見清晰的身體輪廓、外鰓和尾鰭的印痕。該個體全長96mm,比成年的正型標本(全長135毫米)要短得多,故應為幼年個體。在以軟組織印痕為界的腹腔區域中,保存有50多個灤平真葉肢介(euestherialuanpingensis)的殼體。研究者推測這些葉肢介是奇異熱河螈的食物,證據如下:(1)殼體聚集成團,相互之間嚴重重疊,殼體團具有明顯邊緣且在有尾類腹腔輪廓之內。(2)腹腔內的葉肢介殼體相對較小(長度均不超過3毫米,大多為2毫米左右),而道虎溝化石層產出的葉肢介通常分散保存,大小不一,如在本標本中腹腔外的葉肢介大小在1-7毫米之間,且多數大于5毫米。這也表明捕食者對獵物大小有選擇性。(3)腹腔中的葉肢介殼體較圓,而體外保存的葉肢介多呈橢圓形(由于殼體的硬度、厚度與弧度造成個體多呈背側向保存),這可能是由于消化過程中葉肢介幾丁質外殼的軟化而使個體呈側壓保存造成的。(4)腹腔中的葉肢介殼體表面沒有齒痕,且兩殼打開、背壓保存的個體比例較高,推測這些葉肢介被整個吞下,且在埋藏前閉殼肌已被消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