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1月13日報道:(記者王辛莉王子謙)2011年中國展覽市場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但國內外參展商對中國展覽會總體評價下降,專業觀眾總體花費小幅下降,對主辦城市的貢獻率降低。
第八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正在此間舉行,論壇主辦方之一中國貿促會發布《2011年度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披露了上述信息。
該《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會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可教授表示,據對京滬穗三地市場調研,2011年,參展商的目標達成程度以及業務預期都在下降。在是否達到預期參展目標方面,選擇“達到”和“超過預期目標”的比例僅為26%,比2010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對于參展后的業務預期,更有高達64%的展商持不確定態度,比2010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他認為,中國組展水平急需提升。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隨著中國展覽業進入門檻的降低,近年來大量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傳統的旅游企業相繼進軍會展業,行業不僅面臨著傳統國內會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面臨著中外會展企業以及外資與外資之間的競爭。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萬季飛坦言,近年來中國辦展主體不斷增多,規模和性質各異,質量參差不齊。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澤炎介紹,2000年是中首次提出“會展經濟”概念,2001年在入世談判中承諾會展領域對外完全開放,2002年國家統計局在國民經濟行業代碼中首次給予會展服務業以l7491的位置,承認了會展行業的存在。到2010年,中國每年舉辦展覽會達6000個,節慶8000個,國際會議上萬個,在數量上成為會展業大國。
值得關注的是,政府主導型的會展項目占據了重要地位。有業內人士認為,政府行政力量對會展項目的過度干預與濫用,違背了會展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江蘇省會展協會副秘書長王志揚認為,作為一種必然的、過渡性的客觀模式,政府主導型會展應逐步被引導、過渡到市場化的軌道上去。
中意會展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過聚榮則稱,政府應盡量減少對會展業的干預,大型招商洽談、展示類展覽則可保持政府支持的現狀。
目前,中國尚沒有會展業的行業標準和法規,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