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月19日報道:(記者陳國洲)在青海省貧困人口最集中的海東地區,一碗拉面,不僅賣到了全國各地,還拉出了20多億元的大產業,帶動當地16萬貧困農牧民走出了山門,跳出了農門、跨進了城門。
家常面成就16萬人致富路
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海東地區,一碗濃湯牛肉拉面是家家都會做的家常面。雖然家常,但一碗正宗的拉面需要經過三遍水、百道手工揉拉,之后再配上青藏高原耗牛肉、牛油、牛骨湯和30多種天然配料才能制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的馬錄、馬乙卜拉等幾個回族家庭攜家帶口,登上列車去福建廈門開辦牛肉拉面館。從此,越來越多的海東人憑借這碗香濃的牛肉拉面,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餐飲業中站住了腳跟。
韓啟明就是最早赴沿海開拉面館的化隆人之一。10年前,韓啟明大著膽子走出了家門,憑著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不畏艱難、走南闖北尋求發展之路,先后在西寧、上海、杭州開辦拉面館,如今他僅在杭州一地開辦的“伊滋味化隆牛肉拉面館”就達12家。
富裕后的韓啟明聯絡其他面館老板,在政府扶持下,先后組織178人外出務工,并全部掌握了拉面技能。在他的幫助下,30多人已成功開辦起自己的拉面館當起了小老板。“每個拉面館一年平均收入在8萬元以上,這在我們化隆算是老板啦!”韓啟明說。
海東地區就業局局長管成林說,2011年青海海東地區16萬農牧民在全國80多個城市開辦的拉面館達到2.5萬多家,年收入近20億元。通過發展“拉面經濟”,青海貧困農牧民掙了票子、換了腦子、育了孩子,逐漸改變了當地農村面貌。
目前,“拉面經濟”收入已占到當地農牧民勞務收入的50%以上,成為農民工資性收入的主要來源;通過市場經濟的鍛煉,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融入社會的意識有了轉變、經營頭腦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外出創業中,廣大農牧民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利用創業所得出資辦學和捐資改善家鄉教學條件,為發展當地社會經濟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扶貧就業政策為“拉面經濟”鋪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