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流通環節賺取了農產品銷售收入的70%
省政協委員建議:利用直供形式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
本報記者蔣敏華
豐收卻沒帶來好收成,這是很多菜農和果農面臨的共同尷尬。
很多讀者不會忘記,2009年1月今日早報發起“買橘集結號”,號召廣大市民和企事業單位購買衢州柑橘。2008年衢州柑橘特大豐收,比上年增產兩成,可是豐收的喜悅瞬間變成滯銷的殘酷。在今日早報的幫助下,一些衢州橘農走出了困境。但畢竟一家媒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幫一時卻不能幫一世”。
如何幫助更多菜農果農擺脫“谷賤傷農”式的困境?來自金華的省政協委員、浙江萬象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橋有話要說。
增強合作社實力
作為個體的菜農和果農,防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為此這幾年來各地農村紛紛建立專業合作社,以期壯大菜農和果農的市場能力。目前,我省各類專業合作社已達2萬多家。不過在周建橋看來,真正發揮作用的合作社僅5%左右。
“當務之急就是要改變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讓它們強大起來。”周建橋委員建議,應對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清理,提高設立門檻,注冊資金不少于300萬元,鄉(鎮)政府占股不少于30%,并建立“一鄉(鎮)一社”機制,由分管農業的副鄉(鎮)長擔任社長,通過這種形式增強實力。
農產品直供超市
據周建橋委員測算,市場流通環節賺取了農產品銷售收入的70%,也就是說農民賣出的農產品價格僅1元,到了市民手上差不多就要3元。
“農民沒賺到錢,市民卻覺得蔬菜瓜果價格貴,問題就出在流通環節上。”周建橋委員把矛頭直接指向流通環節。就比如一些大超市,入場費和租金都很高,蔬菜瓜果就沒辦法直供超市。他建議將農產品市場國有化,并在市區的一些超市里設立農產品免租金專柜,由財政對超市進行一定的補貼。
“像金華這樣的城市,要是每年能夠拿出3000—5000萬元財政補貼,就能做好這件事。”周建橋委員說,這件事做成之后農民和市民都能從中獲益。
農產品直供食堂
周建橋委員還建議建立農產品定點供應體系,農產品直供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盡量采購本地農產品,最大限度降低物流、市場流通成本。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