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000萬首都市民食品安全的守護者”
——節前探訪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報道:(記者張曉松)春節將至,確保節日市場食品安全成為當前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首要任務。記者13日來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從一個側面了解了當前食品安全的監管情況。
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自2003年成立以來,一直為首都食品安全監管提供著重要的技術支撐。
記者走進中心“有機前處理實驗室”。操作臺上擺放著醋、辣椒粉、火鍋底料……幾名技術人員正在對這批從市場抽樣得來的調味料進行檢測前的預處理工作。
作為特大消費型城市,北京每天上市肉類200多萬公斤、蔬菜2000多萬公斤、米面約400萬公斤、雞蛋300多萬公斤、食用油60多萬公斤。
“對這些食品進行定期抽檢、風險評估是中心的主要職責。”據中心主任路勇介紹,通過積極構建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首都食品安全監管技術支撐體系,他們先后完成了北京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典等重大活動食品安全技術保障任務,為實現上述活動食品100%合格、食品安全零事故的目標作出了貢獻。
在“無機實驗室”,技術員何濤剛剛完成一批食用醋的重金屬含量檢測。他告訴記者,這批樣本主要來自節日期間消費量比較大的產品品種,都由技術人員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從一些重點市場采購來的,目前沒有發現不合格樣本。
為確保首都節日市場食品安全,監控中心早在2011年12月中旬就著手對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熟肉制品、食醋等調味料、烤鴨等北京特色食品、炒貨食品、主食廚房等高風險食品開展風險監測工作,計劃抽檢400個食品樣本。
“我們已經完成了大約200個樣本的檢測工作,從結果來看,食用油、乳制品及食醋產品的安全狀況較好。”路勇說,“這些評估成果將為工商等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節日食品安全執法檢查、專項治理、綜合整治等提供技術支撐。”
除風險評估外,中心還承擔著為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快速分析測試的重要職能。中心成立以來,直接參與了蘇丹紅事件、國產啤酒甲醛超標、大米鎘超標、染色饅頭、地溝油等200多起食品安全突事件的技術評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