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紅色的山、奮進的山。
1927年11月,黃麻起義驚天一槍,點燃工農革命的火種,開創了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從這里誕生的紅二十五軍,先期到達陜北,為中央紅軍萬里長征建立陜北根據地打下基礎。迎著民族解放的曙光,近百萬大別山英雄兒女,慷慨赴死,血染大地,用生命寫下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今天,歷史的光芒燭照現實,紅土地上發展新潮涌動。
湖北啟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萬眾一心、為黨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大別山精神,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激發干部群眾奮發向前。統計數據顯示,湖北先期進入試驗區的8個縣市,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情景。
舉全省之力建設試驗區
2010年12月15日,天寒地凍,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率隊踏雪調研大別山。
一路上,人們在講述:當工業文明浪潮澎湃而來時,紅土地落在了后面。一路調閱了后來列入試驗區的紅安、麻城、羅田、蘄春、英山、團風、大悟、孝昌等8縣市的數據,調研組發現有貧困人口97.8萬人,占區域總人口17.8%;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4011元,不到湖北平均水平的70%。
差距令人警醒。李鴻忠深情地說:“算歷史賬,革命先烈用鮮血澆灌出共和國之花,忘記歷史、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算感情賬,老區人民貢獻那么大,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顯低于武漢及其他很多地方,我們愧對烈士的在天之靈,愧對老區人民的盼望;算政治賬,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事業傳承下去,我們責任重大;算發展賬,我們心情迫切。”
調研歸來,李鴻忠在多個場合,談起大別山的昨天與今天,要求黨員干部不負革命先輩厚望,盡快讓紅色大別山變成發展大別山、富裕大別山。很快,省委全會作出決策,舉全省之力,建設大別山試驗區。
2011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展開大別山試驗區建設,省直20多個部門、試驗區所在的黃岡、孝感市踴躍參與其中。隨之,湖北省出臺大別山試驗區2011至2020年發展規劃,勾勒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三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變化、十年跨越發展”的藍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