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五一過,年味就一天比一天重起來了,而腌制臘肉也就成為人們籌備過年工作的重中之中。一時之間,肉價上揚開來,在豬和雞鴨們的慘叫之后,一串又一串腌臘制品就掛上了陽臺和廚房的墻上。
人們腌臘肉的歷史不知起于何時。據估計,至少應該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由于捕獵工具的進步以及種植技術的發明,使得當時的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對得來很艱難的食物采取“分光吃光,身體健康”的態度,人們的生活用品有了節余,于是開始造倉存糧。而比糧食好過百倍的肉食品的保存問題于是提上議事日程來。眾所周知,保質的手段無非降溫和薰炙兩種。原始人選擇了比較方便的后者,對于他們來說,采擷松枝雜木點一堆火顯然比發明電和冰箱更省事得多。
于是,便有了最初的干肉,便有了《碩鼠》中那些傳之于后世的懸掛物,那些在奴隸們眼中恨之入骨的“懸特”們,可能就是薰得發黑的肉吧。
之后的幾千年時間,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肉的制作加工技術也由薰制逐漸演進為腌制,其原材料,也由最初單一的鹽逐漸加入花椒胡椒醬油五椒八角米酒黃酒,據說最近還有人開始試著用可樂加威士忌。但萬變不離其宗,它最終制出來是為了過年,作為中國人新春席桌上的一道重要裝點,如同美眉出門前必施的口紅胭脂。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腌肉的春節是什么樣的情景?大致不應該弱于西方沒有圣誕老人的圣誕節吧。
近些年來,物質供應日漸豐富,人們飲食健康觀也在發生著改變,一場關于臘肉命運的爭議悄悄在中國的家庭中展開。對臘肉持反對意見的大多是年輕人,其依據有以下幾點:一、把鮮嫩的肉腌制成干硬的“木乃伊”,確有暴殄天物之嫌。對于這些愛吃生魚片和壽司,吃牛排不超過三成熟的年輕胃來說,臘肉確實已難以與他們和平共處了。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度也使反對者們有理有據,什么毒臘肉瘟豬肉母豬肉制成的各式黑心臘肉讓人防不勝防,買鮮肉都害怕買到抽膽豬或注水豬,何況是經過濃妝重彩打扮過的臘肉?在商業信任危機越來越重的時代,人們用拒絕取代選擇,也算是刪繁就簡的無奈之舉吧。而反對者的第三條理由,則是從視覺上予以拒絕,他們認為,將豬頭、鴨子和雞掛在豪華裝修的現代廚房里,無異于現代人向原始人最快速的反祖倒退。
來源:長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