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內外共話生態移民任建中
本報記者
“十二五”開局之年,寧夏中南部地區35萬生態移民工程正式啟動。作為自治區的“一號”民生工程,既要組織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群眾搬出來,又要千方百計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如何實現“穩得住,能致富”?聽聽基層群眾和政協委員們的聲音。
【基層故事】
從同心縣搬遷到紅寺堡區不到半年的移民丁滿堂,去年“十一”長假前以回家過節為由,“逃”回了老家,再也沒有返回,他稱自己實在不想在新地方落腳。他的“逃走”,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遷入區其他村民的情緒。
【連線委員】
曾玉強等委員認為,移民搬遷面對的不僅是生產生活空間位置的變化,也面臨著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習俗的變化。一些移民群眾在搬遷初期難以適應,戀鄉情結濃厚;部分移民因搬遷后的生活、生產狀況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今后發展信心不足;少數移民群眾自我發展意識不強,在生產和發展方面產生了等待、觀望的情況。
他們建議,要及時主動關注、了解移民的愿望和訴求,幫助他們盡快適應遷入區的生產和生活,克服心理誤區;要創新活動載體,豐富移民精神文化生活,在移民安置點廣泛開展“文明戶”“五好家庭”“文明村鎮”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幫助移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善條件,讓他們盡快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去。
【基層故事】
春節就要到了,從原州區搬遷到中寧縣的移民李學民看到同村其他村民溫棚蔬菜最近賣得很火,而自家溫棚里的辣椒、黃瓜卻怎么也長不大,有些品種甚至種不活,十分煩惱,不知怎么辦才好。【連線委員】
龐立忠等委員認為,部分移民由于綜合素質較差,尤其是沒有掌握新的生產和致富技術,長期以來已習慣了過去粗放的生產方式,到新的生活環境后往往不知所措。
他們建議,應積極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把培訓工作落實到移民安置區,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移民教育培訓工作;要把培育致富產業、確保移民穩定增收作為生態移民工程的重點,圍繞重點產業,組織引導移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土壤改良,大力發展馬鈴薯、紅棗、枸杞、葡萄、高酸蘋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讓移民盡快掌握日光溫棚、大中型拱棚、養殖暖棚生產等新技術;要積極發展勞務產業,實現移民務工就業,確保移民群眾發展有基礎、增收有路子、致富有保障。
來源:寧夏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