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扶貧對象是誰,很不容易,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就不難
這幾天,按照慣例,農村都開始慰問貧困戶,幫助他們過一個溫暖的春節。
這就涉及到認定誰是貧困戶、會不會發生亂發和冒領等問題。筆者在四川省儀隴縣日興鎮九灣村采訪了好幾個村民,他們都堅決說不會,因為村里有三重“保險”:其一,農村是熟人社會,誰家困難,大家心里都知道個差不離;其二,現在村里的貧困戶都建檔立卡了;其三,村里實行村務民主管理,村民全程參與。
有人可能會問:不就年底送溫暖嗎?多大點事,還要這么大費周章?
認定誰是貧困戶,這事說大不算大,但意義卻不小。
都說,扶貧是雪中送炭。但這“炭”送不好,送錯了,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扶貧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大家都很關注。這些年,凡是媒體報出跟扶貧、貧困縣有關的負面新聞,都很容易吸引眼球。
其實,對農村扶貧來說,弄清楚誰是貧困戶是個挺關鍵的問題。到2020年,我國要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吃穿兩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保障”,弄清楚扶貧對象是誰,這是新時期扶貧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國目前的扶貧開發工作由政府主導,財政扶貧資金一般都落實在項目上。扶貧開發項目如果不瞄準貧困戶,擠出效應就會很明顯,減貧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基礎好、底子厚、發展能力強的富裕戶受益多,而最需要幫扶的貧困戶受益少甚至不受益。正因如此,這幾年我國廣泛開展了貧困農戶的建檔立卡識別工作。
但即使建了檔,也不是一勞永逸。要瞄準貧困戶,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少貧困地區自然災害多發,農產品價格大跌時有發生,相應地,貧困群體的變化比較頻繁:部分農戶脫貧的同時,又有部分因病、因災、因教(孩子上學)、因經營失敗而致貧、返貧。
如此動態變化,那還怎么瞄準?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就不難,九灣村就是如此。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