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月30日報道:(記者王攀吳濤)過去的四五年間,年近50歲的四川籍農民工張喜洋逐漸開始形成新的春節習俗:他開始按照廣州的習俗向年幼的孫子、孫女派發面額小一些的“利市”;在除夕夜,他會和家人前往花市逛街,而不是守在家里看電視;他還會用油炸的“油角”取代餃子,招待上門的客人。
眼下,定居在珠三角中心城市廣州的張喜洋說,他已經不再愿意每年春節期間攜帶大量行李返回兩千多公里外的農村老家,而是更愿意鼓動老家的親戚來廣州。與香港毗鄰的廣州是中國的第三大城市,被視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
“返鄉路上人太多了,遭罪。城里更舒服,還可以讓家人開開眼界,長長見識。”張喜洋說。張喜洋是中國30年來新增的數以億計的新城鎮人口中的一員,他們此前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就在今年1月中旬,中國國家統計局對外宣布:最新統計顯示,大陸地區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也意味著中國在幾千年文明史上,首次成為一個“城鎮人口居多”的國家。
農業問題專家、中國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說,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數量比一些大洲總人口還多的古老大國而言,這是她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里程碑式的標志性事件”,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大喜訊”。
“事實上,中國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用了上百年才完成的進程,總的看來產生了很多積極效應。這也意味著中國要用30年的時間解決西方國家用上百年才解決的種種城鎮化問題。形勢之錯綜復雜、重大急迫,超出想象。”溫思美說。
“在中國改革開放推進的工業化的過程中,源源不斷涌入工業發展中的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是推動中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經濟增長不斷加速的最主要力量之一。”社會學專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前所長鄭梓楨說說。
張喜洋就是這樣在工業化進程中被“城鎮化”的。1984年首次離開四川老家后,他先后在廣東的佛山、深圳、廣州等地打工。這位有著20多年工廠經歷的老農民工說,自己既踩過縫紉機,也組裝過電視和電腦,曾長時間租住工廠的宿舍。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結婚之后,他和妻子漸漸萌生了在珠三角城市定居的想法,并最終在廣州郊區租住了一棟房屋,讓一家五口人居住了下來。“城市里的學校和醫院都比老家要好,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空間。我們也覺得城市的生活更舒服一點。”張喜洋說。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