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中國食品安全領域,從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到塑化劑、黃曲霉毒素超標,每一次都扎扎實實地刺激著老百姓的神經。而由于關乎健康、生命,這樣的食品安全風波往往又會引發一場超乎理性的群體恐慌。在北京食品學會秘書長徐峰看來,這多少是由于科普的缺失。
在2011年首都流通領域食品安全論壇上, 北京食品學會和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聯合調查了北京市消費者對當前食品安全的認知狀況。按徐峰的話說,只有了解了消費者的想法,才能讓科普帶領人們真正回歸到客觀和理性。推薦閱讀去年全國財政收入超10萬億 企業利潤下滑埋隱憂 北京等28省份年報公布康菲稱尊重10億元賠償漁民方案廣西柳城一電站鎘濃度超標8倍 網友曝三亞吃海鮮被宰4千 春晚睡覺姐驚訝妹走紅(組圖)[股神爭霸] 漲停王浮出水面趙曉:韓寒方舟子之爭的三大真相
食品安全:消費者信心下滑
“按滿分100分計,消費者給北京食品安全打分高于80的只占到19%,50%左右的消費者給出的分數集中在60~79。”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食品科學系米生權博士坦言,此次超過2000多人參與的調查問卷顯示,與2008年之前相比,消費者對當前食品安全現狀的信心確實下滑了。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10年全市食品總體合格率達到了97.36%。
高合格率并沒有支撐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足夠的信心,米生權認為,這是由于近年來一系列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一再觸碰消費者的敏感神經,再加上反復傳播,有些更是被過度放大了。
“客觀上講,中國13億人口,每天消費200萬噸食品,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其實是很低的。”他表示。
食品添加劑:人們談虎色變
沒有出乎調查者的意料,食品添加劑超量使用被消費者認為是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米生權告訴記者,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幾乎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也因此有了去年“蒸功夫”包子鋪一被曝光使用多種香精后,就有其他店鋪立即打出不含任何添加劑的廣告。
“這實際上是很可笑的說法 。”他表示,制作包子允許使用的各種調味品也都是添加劑制成的。
來源:《科技生活》周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