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30日報道:(記者任沁沁王建華岳瑞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在評估人民幣是否仍應被視為“大幅低估”,同時它也正在研究建立供未來使用的新的人民幣匯率評估方法。
imf的最新評估結果預料將被寫入對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年度報告。新年度報告擬于今年7月公布。
日前,imf在一次正式表態中認為,中國需繼續讓人民幣升值到更接近均衡的水平。其使用“更接近”的措詞,似乎承認目前人民幣匯率已經接近均衡水平,只不過需要距離進一步縮小。
imf去年7月公布的上年度報告曾評估認為,人民幣匯率仍然“顯著低于”與中期基本面相一致的水平。
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同比上升近20%,全年累計升值逾8%。而自2005年實施匯改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經累計升值逾40%。
一些關鍵數據表明,人民幣匯率“目前基本處于合理區間”。去年中國貿易順差與gdp之比收縮至2%以內,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收縮至3%以內。
受訪的北京分析人士預料,imf在新年度報告中將不會使用“大幅低估”的表述,但其研究建立人民幣匯率評估新方法的舉動似乎埋下了令人生疑的伏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指出,imf評估人民幣匯率的主要目的是為政治施壓中國披上所謂客觀學術的外衣。
他表示,顯然,imf現行使用的評估法已經無法認定人民幣匯率“大幅低估”了。因此,不排除imf研究的新評估法存在繼續施壓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目的。
imf現行使用的人民幣匯率評估方法包括均衡實際有效匯率法、外部可持續法和宏觀經濟平衡法。其中,宏觀經濟平衡法的評估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低估的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分析師李建軍表示,目前,國際上存在很多不同的評估匯率水平的參照體系,但是,還沒有哪一套能夠贏得最廣泛信服。
“無論imf怎么創新人民幣匯率的評估方法,利率和國際收支仍然是決定匯率水平的兩個基本因素,市場供需關系則是決定匯率水平的根本因素。”他說。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