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我國“三農”發展進入新黃金期。新的黃金期給我國“三農”發展帶來哪些新的機遇?接下來,我國的“三農”應該走一條怎樣的道路?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又該如何保障?
中廣網北京1月16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今天(16日)出版的今年第2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重要文章《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道路》。文章指出,“三農”發展進入新的“黃金期”。
文章系統回顧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這些年中央確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方針,集中力量辦了很多事關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意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三農”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期”。
溫總理說的我國“三農”又一個“黃金期”應該如何理解?進入新的“黃金期”,我國的“三農”工作又該將重點放在哪些方面?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發表他的觀點。
李國祥表示,“黃金期”一般是從農民的角度來衡量的,如果既能增產又能增收,同時還能使農民得到更明顯的實惠,而且提供的農產品也比較豐富,讓消費者能得到好處,那基本上就可以稱之為“農業發展的黃金期”。
李國祥:上一個“黃金期”出現在改革開放早期,應該在1985年前后。我們從改革開放推進家庭農產品承包責任制,讓農民進行自主選擇,使得我們國家農業發展發展迅速,實行了超常規增長。農產品極大的增幅,使我們很快就告別了排隊要靠派票,靠糧票憑票購進的這樣一個時代。2004年以后,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方向正確、措施有力,農民也實行了增產增收,糧食大面積增,農民收入增加,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
比較這兩個時期,我個人覺得它們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一個是它的政策、背景是不一樣的。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后面這個我們是在市場經濟發育的過程中。大的背景不同,那么國家財力什么都不一樣。第二個是我們使用的手段不一樣。改革開放初期,事實上我們就是把農民固定在一種集體的勞動,統收統購把它放開,農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現在的政策手段靠改革是不行的,主要是國家取消了農業稅,給農民補貼,我們也期待強農、惠農政策所發揮的作用。第三,所帶來的后續效應也會存在差異。第一個“黃金期”它持續的時間比較短,1985年以后,很快地農民收入就降下來了,糧食增產就處在了徘徊期。而這次由于我們實行的政策不一樣,帶來的后期效應也是不一樣的。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